卧龙大熊猫繁殖技术取得重大突破,42只幼仔创历史最高纪录
卧龙大熊猫繁殖技术取得重大突破,42只幼仔创历史最高纪录
2017年,中国大熊猫保护研究中心(以下简称“研究中心”)迎来历史性突破:全年共繁育大熊猫30胎,成活42仔,创下大熊猫繁育数量的历史新高。这一成就不仅展示了我国在大熊猫繁殖技术上的重大进步,更为野生大熊猫种群的复壮带来了新的希望。
这一突破性成果的背后,是研究中心在大熊猫繁殖技术上的持续创新。据研究中心常务副主任张和民介绍,2016年年底,研究中心就开始对列入繁殖计划的大熊猫加强发情前期的饲养管理,通过供给营养充足和平衡的食物,增加大熊猫活动量,增强体质,从而促进发情。
在技术层面,研究中心改进了激素监测方法,大幅提高了激素监测效率和频次,使得配种时机更为准确。数据显示,2017年研究中心大熊猫发情率及配种率达到95%,受孕产仔率达到87%,幼仔成活率达到95%。这些数据充分说明了繁殖技术的显著提升。
值得一提的是,野外引种大熊猫“草草”顺利产仔,被专家认为是中国大熊猫科研保护史上的又一重大突破。这一成果进一步证明了人工繁殖与野外保护相结合的保护模式的有效性。
然而,大熊猫保护工作并不止步于人工繁育。为了实现最终目标——复壮野生大熊猫种群,研究中心还创新性地开展了大熊猫野化放归项目。该项目采用独特的“母兽带仔”野化培训方法,让幼仔从出生起就跟随母亲生活,在自然环境中学习生存技能。
2012年10月,全球首只经过“母兽带仔”野化培训的大熊猫“淘淘”被放归野外。经过两年的监测,科研人员发现“淘淘”活动区域逐步扩大,活动范围达30平方公里。2017年底,“淘淘”被回捕进行体检,结果显示其发育正常,体重达122公斤。这一成功案例验证了“母兽带仔”野化培训方法的有效性,创造了人工繁殖大熊猫放归野外存活时间的新纪录。
目前,我国已建立起完善的大熊猫野化培训和放归技术体系。这一系列技术突破,不仅提高了大熊猫的繁殖成功率,更为野生大熊猫种群的复壮提供了有力支持。随着这些新技术的不断应用,我们有理由相信,大熊猫这一珍稀物种将在不久的将来迎来更加光明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