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家成为孩子向往的地方
让家成为孩子向往的地方
春节前夕,一则关于“不想回家过年”的话题悄然登上热搜。在这个本该充满团圆与喜庆的节日里,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却在犹豫是否要回家。这背后,折射出的是社会变迁带来的家庭关系新挑战。
为什么不想回家?
“我们都是独生子女,每年过年都要为去谁家而纠结。”90后小张道出了许多同龄人的心声。随着独生子女一代成家立业,传统的大家庭结构正在发生变化。小家庭主义的兴起,让“去谁家过年”成了一个现实难题。
除了这种结构性矛盾,婆媳关系、地域文化差异等也是造成“不想回家”心态的重要原因。湖南媳妇禾页,因为无法适应东北丈夫家的过年方式,选择带着孩子外出旅游。“在他们家过年,我始终觉得自己是外人。”禾页的话道出了许多嫁到异乡女性的心声。
家,应该是怎样的港湾?
西安交通大学教授靳小怡指出,婚姻正在从传统社会中与父系家族制度相匹配的嫁娶婚姻模式,慢慢向着双系并举、男女平等的婚姻模式转变。这种转变,需要我们重新思考和构建家庭关系。
一个和谐的家庭,应该是一个让每个成员都能感受到爱与尊重的港湾。在这里,夫妻关系是基石,亲子关系是纽带,家庭氛围是滋养每个成员成长的土壤。
如何让家成为孩子向往的地方?
- 营造和谐的家庭氛围
- 夫妻关系永远放在第一位。有了孩子后,夫妻关系也不能被忽视。等孩子大点上了幼儿园,要继续过好二人世界,夫妻关系永远大于亲子关系,因为夫妻是彼此一生的伴侣。
- 父亲的担当至关重要。父亲有了担当、爱妻爱子,才会有母亲内心的平静,内心平静才有情绪的稳定,情绪的稳定才能给予孩子满满的安全感和幸福感,家庭自然就和谐,万事自然就顺遂。
- 经济基础很重要。家庭成员中一定要有赚钱的能力,最起码要有收入保障。保障一家的生活质量。
- 有风险意识。不管你的另一半收入有多高,但一定要有风险意识。家庭储蓄、保险这些都需要规划起来。以备不时之需。如果是有全职妈妈的家庭,更要懂得如何抵御风险。
- 重视家庭教育
- 树立正确的价值观。父母通过自身的言行举止、生活态度和价值观念,为孩子树立了榜样,引导他们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 注重情感交流。家长通过陪伴、沟通、倾听和支持,让孩子感受到家的温暖与安全,从而建立起稳固的亲子关系。
- 培养独立能力。家长根据孩子的性格、兴趣、能力等因素,为他们量身定制成长计划,提供必要的指导和帮助。
- 增加春节仪式感
- 一起置办年货,让孩子参与选购零食、水果等
- 全家总动员,进行年前大扫除
- 一起贴春联、挂灯笼,布置家
- 包饺子、做年糕等传统美食
- 看春晚、放鞭炮等传统活动
- 制定新年计划,写新年愿望
让爱回家,让家更温暖
聪聪和老公达成共识:在没有孩子的时候,各自陪自己的父母过年;等到有了孩子,就把双方老人接到武汉一起过年。这种灵活的安排,既解决了现实难题,也体现了对双方父母的孝心。
禾页最终选择了带着孩子去长白山旅游过年。虽然这是一个无奈的选择,但她坚持认为:“作为妻子和母亲,我觉得他对我们这个小家庭是有亏欠的。婆婆身体有病,我生了孩子后,没法帮忙。直到现在,都是我父母在北京和我一起带孩子,我爸头发白了很多。再加上这几年,老公经营的生意状况不太好,两个小孩的开支基本是我来。”
家,应该是温暖的港湾,而不是束缚。让家成为孩子向往的地方,需要我们每个家庭成员共同努力。让我们用爱和智慧,重新定义这个充满温情的节日,让春节再次成为孩子们最期待的时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