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卫生组织提醒:秋季警惕“病从口入”,这些食品安全要点请收好
世界卫生组织提醒:秋季警惕“病从口入”,这些食品安全要点请收好
世界卫生组织最新数据显示,全球每年约有6亿人因食用受污染食品而患病,其中42万人因此死亡。随着秋季的到来,气温逐渐降低但仍然适宜细菌生长,加上昼夜温差增大,食源性疾病进入高发期。如何在秋季这个特殊时期保障食品安全,成为每个人都需要关注的重要课题。
为什么秋季是食源性疾病高发期?
秋季气温虽然下降,但许多致病微生物仍能快速繁殖。此外,秋季人们往往增加进餐次数和食用生冷食物的频率,这些都为食源性疾病的发生提供了条件。特别是国庆假期期间,人们外出旅游、聚餐等活动增多,更容易接触到被污染的食物。
秋季常见的食源性疾病有哪些?
细菌性食源性疾病:这是秋季最常见的类型,主要由沙门氏菌、副溶血性弧菌、金黄色葡萄球菌等引起。这些细菌常污染鸡蛋、水产品和肉类等食品。例如,沙门氏菌可导致发热、腹泻、呕吐等症状,严重时可致死。
病毒性食源性疾病:诺如病毒是秋季常见的食源性病毒,主要通过污染的水和食物传播,可引起急性胃肠炎,症状包括呕吐、腹泻、发热等。
真菌性食源性疾病:秋季湿度较高,有利于霉菌生长。黄曲霉毒素是一种强致癌物,常见于发霉的粮食、坚果及部分奶制品。长期摄入会增加患肝癌风险。
化学性食源性疾病:秋季是腌制食品的季节,但亚硝酸盐中毒的风险也随之增加。腌制食品、泡菜、变质蔬菜等都可能含有高量的亚硝酸盐。
食物变质的危害不容忽视
食物变质不仅影响口感,更可能对健康造成严重威胁。例如,变质的银耳或淀粉类制品中可能产生米酵菌酸,这种毒素耐热且无特效解药,可能导致多器官损伤甚至死亡。此外,食物变质还可能引起肠道炎症、食物中毒等,严重时可危及生命。
如何预防秋季食源性疾病?
世界卫生组织推荐的“食品安全五要点”是预防食源性疾病的有效方法:
保持清洁:拿食物前先用肥皂/洗手液洗手,制备过程中也要经常洗手;在制备食物过程中,要清洗操作台面并保持餐厨用具的清洁,防止昆虫、老鼠及其他有害生物进入厨房接近食物。
生熟分开:生鲜肉类食物与其他食物要分开;加工处理生鲜食物要用单独的器具,如刀、案板和其他用具;生熟食物要用不同器皿分开存放。
烧熟煮透:食物尤其是肉类、蛋类和海产品等,食用前要完全煮熟,如肉类食物带血丝的不建议食用;炖汤、炖菜要煮沸,食用前食物中心温度至少应达到70℃。
在安全的温度下保存食物:熟食不要在室温下存放超过2小时;熟食和易腐败的食物应及时冷藏(最好在5℃以下),且不能贮存过久。
使用安全的水和食物原料:饮用符合安全标准的水;挑选新鲜有益健康的食物;选择经过安全处理的食物;谨慎食用生鲜动物肉;水果和蔬菜要洗净,尤其是在生吃前;不要食用过期食物。
此外,购买食品时要注意检查保质期和储存条件,尽量选择信誉良好的商家。外出就餐时,要选择卫生条件好的餐馆,避免食用来源不明的食物。
结语
秋季是食源性疾病的高发期,但通过科学预防和合理饮食,我们可以有效降低患病风险。让我们从日常生活的点滴做起,共同守护“舌尖上的安全”,享受一个健康、愉快的秋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