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可西里申遗成功:生态奇迹背后的守护者
可可西里申遗成功:生态奇迹背后的守护者
2017年7月7日,一个值得铭记的日子。在波兰克拉科夫举行的第41届世界遗产大会上,青海可可西里经世界遗产委员会一致同意,获准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成为中国第51处世界遗产。这片被誉为“青藏高原珍稀野生动植物基因库”的神秘之地,以其独特的生态价值和卓越的保护成效,赢得了世界的认可。
世界屋脊上的生态奇迹
可可西里,蒙语意为“青色的山梁”,位于青海省玉树藏族自治州西部,总面积达4.5万平方公里,平均海拔超过5000米。这里不仅是长江、黄河、澜沧江的发源地,更是藏羚羊、野牦牛、藏野驴等珍稀野生动物的乐园。
可可西里拥有独特的高寒气候特征,年均温为-10.0℃~4.1℃,最低气温可达-46.2℃。尽管环境恶劣,但这里孕育了丰富的生物多样性。据统计,区域内有高等植物约202种,哺乳类动物30种,鸟类56种。其中,藏羚羊、雪豹、黑颈鹤等国家一级保护动物在这里自由栖息。
从濒危到重生:藏羚羊的保护奇迹
上世纪80年代,可可西里曾因藏羚羊绒制品“沙图什”披肩的非法贸易而陷入危机。盗猎活动猖獗,藏羚羊种群数量一度锐减至不足2万只。为保护这一珍稀物种,以杰桑·索南达杰为代表的保护者们付出了巨大的努力和牺牲。
如今,在持续的保护下,可可西里境内的藏羚羊种群数量已恢复至7万余只。每年5月至7月,来自青海三江源、西藏羌塘和新疆阿尔金山的雌性藏羚羊都会到可可西里腹地卓乃湖产仔,形成壮观的迁徙景象。
生态保护背后的守护者
可可西里的生态奇迹离不开一群默默奉献的守护者。目前,可可西里已建立6个保护站,百余名巡护员分批倒班驻站,不定期深入腹地巡护。他们不仅要面对极端恶劣的自然环境,还要时刻警惕盗猎活动的威胁。
为加强生态保护,青海省政府划定的限制开发区和禁止开发区占全省总面积的90%,并出台了一系列法规,如《青海省生态环境行政处罚裁量标准》等。同时,社会各界也积极参与到环保行动中,从生态搬迁到社区共管,从志愿服务到科研监测,共同守护这片高原净土。
绿色发展的新未来
可可西里的生态保护成就不仅体现在物种恢复上,更体现在整个生态系统的良性循环中。据青海省生态环境厅发布的《2023年青海省生态环境状况公报》显示,青海省境内长江、黄河、澜沧江干流流域水质达到Ⅱ类,水质状况为优。
作为我国首个世界自然遗产地,可可西里不仅为全国乃至全球的生态保护提供了宝贵经验,更向世界展示了中国在生态文明建设方面的决心和成效。未来,随着三江源国家公园的建设推进,这片高原净土必将焕发出更加璀璨的生态光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