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国主战坦克防护设计详解:从梅卡瓦到VT-4
各国主战坦克防护设计详解:从梅卡瓦到VT-4
本文详细介绍了多国主战坦克的防护设计特点,包括以色列的“梅卡瓦”、法国的“勒克莱尔”、英国的“挑战者2”、韩国的K2“黑豹”、日本的10式坦克以及中国的VT-4坦克。文章深入探讨了每种坦克的装甲布局、材料使用和防护机制,为军事爱好者和关注国防科技的读者提供了详实的技术参考。
以色列“梅卡瓦”坦克
以色列的主战坦克“梅卡瓦”于1979年列装服役。目前,现役的是“梅卡瓦”-Mk 3和“梅卡瓦”-Mk 4改进型(图2.22)。该坦克的一个特点是将动力传动装置布置在车体前部。这种结构设计为车组人员提供了额外的防护。坦克车体得到了加固。
图2.22梅卡瓦4型
其横向隔板由轧制装甲钢制成。位于首部燃油箱和动力传动装置之间的隔板厚度为40毫米,动力传动装置和操控舱室之间的隔板厚度为80毫米,战斗舱室和发动机之间的隔板厚度为60毫米。坦克的车体和炮塔为铸造而成。车体的前上装甲板倾斜75°角,厚度为200毫米,前下装甲板倾斜25°角,厚度为100毫米,专家认为,这对于抵御新一代火箭推进榴弹(RPG)对发动机的攻击而言防护力不足。
动力传动装置可拆卸的顶部装甲板相对于车体其余部分略微抬高,其边缘覆盖住炮塔的下部,从前方保护了坦克上车体与炮塔之间最为薄弱的结合部位。该主战坦克(BBM)的另一个特点是在降低炮塔高度的同时将车体高度增加到1860毫米。“梅卡瓦”-Mk 4坦克的炮塔呈楔形,装甲倾斜角度为75—80°,这有助于在遭受来自前半球方向的射击时使炮弹发生跳弹。炮塔装甲采用了分层式设计,使用了外挂式复合装甲模块。
对坦克两侧进行了分层式装甲防护。在位于侧裙板装甲和车体之间的翼子板内,安装有空气滤清器、过滤通风装置及其他设备、工具、零备件等,即便这些部件受损,坦克也不会立即丧失作战能力,而且还能提供额外的防护。用于储存燃油的带装甲防护的车尾侧裙板油箱也起到同样的作用。位于装甲车体内部的另一个燃油箱保护着坦克的尾部。在炮塔尾部的下部周边悬挂着带有金属球的铁链(图2.23),它们可作为防破片屏障。
为了防地雷,坦克底部呈船形,并且行走部分的悬挂部件被设置在车体外部,这在遭遇地雷爆炸时可提高可维修性。“梅卡瓦”-Mk 4是唯一一种为抵御迫击炮火力而通过外挂装甲模块强化了炮塔顶部装甲防护的坦克。“梅卡瓦”-Mk 4改进型坦克内所配备的48发炮弹中的每一发都被装在防护容器内,以防炮弹在击中坦克时发生爆炸。
法国AMX - 56“勒克莱尔”坦克
法国陆军和沙特阿拉伯陆军的主战坦克“勒克莱尔”自1992年起由奈克斯特公司(原法国地面武器工业集团)批量生产(图2.24)。该坦克采用经典布局,发动机后置。车体和炮塔由装甲钢焊接而成。前下装甲为多层结构。在轧制钢制成的外层板后面,安装有一块高硬度钢板,再往后是由交替排列的陶瓷和玻璃钢包层构成的多层填充物,以及由特氟龙和带增强碳纤维的玻璃钢制成的后部防破片层。
车体和炮塔装甲防护的主要特点是采用了挂载在承载式箱形框架上的装甲模块。带有陶瓷填充物的多层装甲模块可在野战条件下快速更换。
坦克两侧的前部由宽度为200毫米的钢制箱体进行防护。这样就保护了前两对履带、负重轮以及操控舱室。此外,行走部分由防破片橡胶金属外挂式裙板进行防护。炮塔也采用类似的通过可更换模块以及额外的外部钢制箱体进行防护的方案,而且还预留了用于保护炮塔顶部的模块安装位置。
在炮塔尾部凹槽内安装有一台带传送带的自动装弹机。在它和战斗舱室之间设置了一道防护装甲隔板。生产商宣称“勒克莱尔”坦克正面区域的防护能力是其他西方同类坦克的两倍。据法国方面的资料,其前上装甲和炮塔正面的抗弹能力如下:
- 在遭受M829A2型尾翼稳定脱壳穿甲弹攻击时:650 - 700毫米,
- 在遭受“陶”-2A 型反坦克导弹攻击时:1100 - 1200毫米。
车体顶部装甲板和炮塔顶部抵御破甲弹的抗弹能力为:500 - 600毫米。由于设备布局紧凑,与其他国外坦克相比,该坦克在投影平面上的投影面积明显更小,而且比功率更高。
amx56坦克
英国“挑战者2”坦克
英国的主战坦克“挑战者2”自1994年起开始服役(图2.25)。它是国外坦克中装甲防护最为厚重的。该坦克采用经典布局,发动机后置。“挑战者2”坦克的车体和炮塔是焊接而成的。主要区别在于其车体和炮塔采用了第二代乔巴姆(Chobham)多层装甲,即多塞特(Dorchester)型,使用了碳纳米管来提高碳化硼和碳化硅插件的强度。其成分属于机密。据研发者称,这种装甲在正面投影上抵御尾翼稳定脱壳穿甲弹(BPS)的防护能力不低于700毫米,抵御破甲弹(KBP)的防护能力不低于1000毫米。坦克两侧由外挂式钢制裙板覆盖,并且还可通过一套“罗马尔”(ROmOR)型爆炸反应装甲(DZ)容器组来进一步加强防护。弹药配备中的炮弹存放在单独的钢制弹舱内。
坦克的薄弱部位被认为是车体前下装甲板,它由厚度约为100毫米的装甲钢板制成。
英国挑战者2坦克
韩国K2“黑豹”坦克
新一代K2坦克的全面生产于2014年由罗特姆公司启动(图2.26)。该坦克采用经典布局。广泛应用了分层式和多层式装甲防护。该坦克配备了一套内置式爆炸反应装甲容器组。
韩国K2坦克
日本10式坦克
该坦克自2012年起开始装备日本军队(图2.27)。坦克采用经典布局。就外形和所采用的技术方案而言,它与M1A2和“豹”2坦克相近,不过其质量更轻(48吨)。为保护车体和炮塔,采用了分层式装甲防护方案,安装了可更换的带有陶瓷填充材料的多层装甲模块。坦克两侧及行走部分由额外的钢制和橡胶金属制裙板进行防护。
10式坦克
中国VT - 4坦克
中国新型VT - 4坦克(98式)由中国北方工业公司于2014年8月在一次武器展览上展出,它是苏联T - 72坦克的最新改进升级版(图2.28)。通过在炮塔上安装分层式装甲钢模块并引入陶瓷层,其防护能力得到了增强。正面装甲单元的顶部部件覆盖有一层爆炸反应装甲(DZ)容器。此外,炮塔尾部凹槽也得到了额外防护,在那里,爆炸反应装甲安装在格栅篮之上。最初,炮塔的两侧仅向前突出,后来其侧面变得更加倾斜,并且在侧面也布置了爆炸反应装甲块。部分爆炸反应装甲块还被安装在炮塔顶部,从而增强了其对来袭破甲弹的防护能力。模块化的装甲结构使得能够迅速将受损的装甲块更换为新的。预计该坦克将配备一套主动防护系统。
对于轻型装甲车辆(LBM)的防护有其特殊性,在质量、机动性、成本、浮渡能力等方面存在一系列严格限制。就航空运输适应性而言,其与坦克的防护有着显著不同。防护结构应根据防护标准在满足一系列严格边界条件的情况下进行优化选择。对这一任务复杂性的理解使得在更大程度上要依靠相对昂贵的材料,例如铝合金、陶瓷、高强度纤维。轻型和中型装甲车辆的装甲技术种类极为广泛,因此我们将选取并以一系列具有各自用途特点的主战坦克为例来探讨装甲防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