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公与宋徽宗:肇庆古城墙的历史传奇
包公与宋徽宗:肇庆古城墙的历史传奇
肇庆古城墙,这座历经近千年风雨的砖石建筑,静静地矗立在西江之畔,见证着这座岭南古城的沧桑变迁。作为广东唯一主体基本完整的宋代砖城墙,它不仅是一段古老的防御工事,更是一本厚重的历史书卷,记载着包公的清廉故事和宋徽宗的皇恩浩荡。
包公治水:端州百姓的守护神
北宋皇祐年间(1049-1054年),一位刚正不阿的官员来到端州(今肇庆)任职。他就是后来被尊称为“包青天”的包拯。包公在端州的三年任期,虽然时间不长,但却留下了诸多惠民事迹,其中最令人称道的就是治理水患。
当时的端州,地势低洼,每逢雨季,西江水患频发,给当地百姓带来极大困扰。包公到任后,立即着手解决这一民生问题。他组织民众疏浚河道,修建水利工程,有效缓解了水患问题。据史料记载,包公还教会了当地百姓掘井取水,解决了饮用水源问题,这一举措被后人称为“包公井”。
包公的清廉形象和为民情怀在肇庆广为流传。在端州期间,他不仅治理水患,还兴文办学,为当地的文化教育事业做出了重要贡献。至今,肇庆仍保留着包公祠、包公墓等文化遗存,每年吸引着众多游客前来瞻仰。
徽宗赐名:肇庆府的由来
时间的车轮滚滚向前,转眼来到北宋末年。宋神宗的儿子赵佶被封为端王,端州成为他的封地。仅四年后,端王登基成为皇帝,是为宋徽宗。徽宗认为端州是他的福地,因此对这片土地格外重视。
政和三年(1113年),徽宗下诏将端州升格为兴庆军,减囚罪一等,徒以下释之。三年后,又举办冬祀大礼,拜太庙,大赦天下,升端州为兴庆府。这是北宋时期岭南唯一的府级行政区,足见徽宗对端州的恩泽之深。
更值得一提的是,徽宗还亲笔御书“肇庆府”三个大字。据记载,这一名称的由来与转运判官燕瑛有关。燕瑛建议将“肇”字寓意“开始”,“庆”字寓意“喜庆”,合起来就是“喜庆从这里开始”。徽宗欣然接受,亲笔题写了“肇庆府”的牌匾。
千年城墙:砖的博物馆
肇庆古城墙始建于北宋皇祐年间,最初为土城。政和三年(1113年),在徽宗的诏令下,城墙开始改用砖石砌筑。经过多次修缮,现存的古城墙全长约2800米,高6.5至10米,顶宽8至18米,是广东唯一主体基本完整的古城墙。
城墙的建筑结构十分独特:两边砌砖,中间夯土,单面砌砖,砖墙上厚约60厘米,下厚约220厘米,逐层向内收分成梯形。城墙外围有28个突出的敌台,显示了其作为军事防御工事的重要地位。
更令人称道的是,城墙上的城砖跨越了宋代至民国等多个时期,规格达30种以上。这些城砖上刻有铭文、吉祥图案等,展示了丰富的历史信息。因此,肇庆古城墙被誉为“砖的博物馆”,成为研究中国历史、宋代建筑文化和形制的重要实物资料。
披云楼:古城墙上的明珠
在肇庆古城墙上,有一座始建于北宋政和三年(1118年)的建筑——披云楼。它矗立在城墙西段最高处,常有云雾缭绕,因此得名。如今的披云楼是1989年重建的,楼高19.3米,其外形仿照江西滕王阁、湖北黄鹤楼等设计,内部结构为钢筋混凝土仿木结构。
登上披云楼,肇庆城内外的景致尽收眼底。楼内展有两组蜡像,一楼为“包公出巡”,二楼是“南明永历帝在肇庆”。顶楼则展览着反映该楼历史的图片和字画。值得一提的是,晚上披云楼会开启灯光,金碧辉煌的景象令人叹为观止。
文化传承:古城墙的未来
2001年,肇庆古城墙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近年来,肇庆市积极推动古城墙参与“中国明清城墙”项目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工作。自2014年申遗工作启动以来,已完成多项考古发掘和展览提升项目,编辑出版了多部研究成果。
肇庆古城墙不仅是历史的见证,更是文化的载体。它承载着包公的清廉故事,记录着宋徽宗的皇恩浩荡,见证了肇庆从古至今的沧桑变迁。如今,这座千年古城墙正以崭新的姿态,向世人诉说着它的传奇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