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骨文:书法艺术的源头活水
甲骨文:书法艺术的源头活水
甲骨文,作为中国最早成熟的文字体系,不仅是商代历史的见证,更是书法艺术的源头活水。其独特的线条变化和结构布局,为后来的书法风格奠定了基础。从甲骨文到金文,再到小篆、隶书、楷书等字体的发展,无不体现了汉字演变对书法艺术的影响。
甲骨文书法的艺术特征
甲骨文书法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吸引着无数书法爱好者的关注与探索。其艺术特征主要体现在用笔、结字和章法三个方面。
用笔:刀刻之迹见笔法
甲骨文主要是殷商王室利用龟甲兽骨进行占卜并刻写于其上的记录文字,虽亦偶见朱笔、墨笔所书,但绝大多数是龟骨上的刀刻之迹,故有“以刀代笔”及“刀笔”之说,即以“刀迹”可窥殷人书契之“笔法”。虽是刀刻之迹,且因后世字体尚未出,甲骨文尚无后世书体“波磔”“永字八法”之类复杂用笔,但中国书法对用笔要求的均衡协调基础上又长短、粗细、曲直、俯仰变化无尽,在甲骨文中已运用自如、游刃有余。从甲骨文不同时期刻手的笔画特征看,有的快刀尖锋出入,行笔停匀而果断,雍容大气;一些经刮削重刻大字者,类似双刀成画,肥腴丰满;有的圆润婉转如美术字;有的笔画短促、形如柳叶;有的捉刀运笔,方入方出,有的小字时而意到笔未到……单从“用笔”上说,已犹后世颜柳欧赵书体之异彩纷呈。
结字:不拘大小显自然
甲骨文字结体上,已大体呈方块字形趋势,但不同于后世正体字通篇基本同样大小的“方块”,而是不拘大小、长扁、正欹,依笔画多少、空间广狭、通篇排布以及刻写者当下心手所应,率性为之,一任自然,每每貌欹而韵正,体靡而神扬,于今看来,可谓出奇而制胜。加之甲骨文作为早期汉字,字无定体,常常呈现可增、可减、可换构件、可更位置,由此异体繁多,更造就“结字”之天然的变化多方。
章法:布局多样见匠心
甲骨文的“章法”,体现在行文方向上,与后世文字一律以“纵列”下行而左及现当代“横行”右行而下不同,而是横而左行、横而右行、纵下而左(此走向后来成为汉字书写的基本方向)、纵下而右、横而转纵、纵而转横、回环弯绕等等,多种走向不拘一格;体现在每一条、一段或一组卜辞空间布局上,则疏密有致,开合大度,聚散自如——“散”者或两字间忽如银河之隔,或一字可析作两形;“聚”者数言相抱若不可拆离,其极者更如宗白华所谓“大小参差、牡牝相衔,以全体为一字”(《中国书法里的舞蹈、音乐与建筑》)。例如《合集》32912的一条卜辞聚五字为一体,《合集》33273的一条卜辞聚七字为一体,搭配巧妙,浑然天成。若于卜辞而言,则更有“对贞”“选贞”“相间刻辞”等多组卜辞相呼应之布局。除了刻手之匠心独运、龟骨载体与占卜刻写规矩之限制,亦犹天助,成就了殷人卜辞“章法”上今人书写所难以企及的“出人意表”、风采各具。
1937年郭沫若曾抚契文而叹曰:“卜辞契于龟骨,其契之精而字之美,每令吾辈数千载后人神往,文字作风且因人因世而异,大抵武丁之世,字多雄浑,帝乙之世,文咸秀丽。细者于方寸之片,刻文数十,壮者其一字之大,径可运寸。而行之疏密,字之结构,回环照应,井井有条,固亦间有草率急就者,多见于廪辛康丁之世,然虽潦倒而多姿,且亦自成其一格。凡此均非精于其技者绝不能为。技欲其精,则练之须熟,今世用笔墨者犹然,何况用刀骨耶?……足知存世契文,实一代法书,而书之契之者,乃殷世之钟王颜柳也。”(《殷契粹编·序》)
甲骨文书法的现代传承与创新
甲骨文书法在当代焕发出新的生命力,形成了四大流派,各具特色。
古典风格书派:篆书之韵,传承千年
以罗振玉、商承祚为代表的古典风格书派,强调文字的规范与严谨,将甲骨文写成篆书模样,既保留了甲骨文的古朴形态,又融入了篆书的流畅与美感。
原始风格书派:线条之美,象形之韵
以董作宾、严一萍为代表的原始风格书派,致力于捕捉甲骨文最原始的象形之美。在他们的作品中,线条成为了表达文字意象的主要手段,流畅而富有韵律。
以筆代刀風格書派:雄健刚劲,画意成字
魏峰先生所引领的以筆代刀风格书派,凭借雄健刚劲的笔力,将画意融入字形之中,每一幅作品都如同一幅幅生动的画作。
创新风格书派:行书笔意,洒脱大气
以张喜成先生为代表的创新风格书派,将行书的笔意特征融入甲骨文书法创作之中。这种创新不仅打破了传统甲骨文书法的束缚,也为甲骨文书法注入了新的活力与生命力。
甲骨文书法的艺术价值与文化意义
甲骨文书法不仅是书法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承载着深厚的文化内涵。它不仅是古代先民智慧的结晶,也是书法艺术领域里一朵璀璨的奇葩。甲骨文书法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吸引着无数书法爱好者的关注与探索。四大流派各有千秋、交相辉映,共同绘制出一幅幅生动的古文字艺术画卷。在未来的日子里,我们有理由相信,随着更多学者的深入研究与探索,甲骨文书法艺术将会绽放出更加璀璨的光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