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歌舞”带火潮汕游,如何持续拉动地方经济?
“英歌舞”带火潮汕游,如何持续拉动地方经济?
2023年春节,一段潮汕英歌舞的视频在社交媒体上走红,这支被誉为“中华战舞”的传统舞蹈迅速吸引了全国网友的目光。随着英歌舞的爆火,越来越多的游客开始将目光投向这片充满魅力的粤东地区。2024年春节,汕头市接待游客超507万人次,同比增长43.4%,实现旅游收入43.7亿元,增长133.03%。
然而,这可能仅仅是一个开始。春节期间,央视等官方媒体全方位报道潮汕地区的各种活动,潮剧也首次登上春节联欢晚会,再加上自媒体仍在广泛传播春节潮汕游的视频,潮汕地区的知名度直线上升。这泼天的流量,不仅仅能带来消费、促进就业,也可能会吸引人才和资金流入,甚至形成正向螺旋。
潮汕旅游:机遇与挑战并存
潮汕地区,包括汕头、潮州、揭阳三市,拥有丰富的文化旅游资源。从潮剧、潮州大锣鼓到潮绣、玉雕,从功夫茶到潮州菜,从特色村寨到宗祠寺庙,这些独特的文化元素构成了潮汕地区吸引游客的重要资本。
然而,潮汕地区的经济增长空间仍然较大。数据显示,2023年潮汕地区三市的人均GDP在广东省排位靠中后,汕头、潮州和揭阳在广东21个地级市中依次排第12、17、20位。产业结构方面,2023年潮汕地区第三产业增加值占比均低于广东省总体水平,其中汕头和潮州第三产业占比均低于50%。就业结构则明显向乡村和第一产业倾斜,三地在第三产业的就业占比均明显低于广东省总体水平。
此外,潮汕地区还面临一些发展挑战。土地利用较为粗放,居住用地占比过高,商业服务业设施用地占比偏低。人才吸引力不足,15岁及以上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低于广东总体水平,每10万人口中大学学历人数也显著低于全省水平。资金吸引力同样较低,2022年汕潮揭三地实际使用外资金额在广东的份额均不足0.4%。
政策助力:潮州出台文旅发展条例
面对机遇与挑战,潮州市积极行动,于2024年5月1日起正式施行《潮州市文化旅游促进条例》。该条例从规划、保障、管理等多个方面为文化旅游发展提供支持。
条例明确,文化旅游发展应当彰显潮州文化内涵,发挥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中国瓷都、世界美食之都、中国工艺美术之都等城市品牌效应。市、县(区)人民政府应当加强对文化旅游工作的组织和领导,建立健全政府统筹、部门联动、区域协同的文化旅游产业发展领导协调机制和综合管理机制。
在资金支持方面,条例要求市、县(区)人民政府根据本地实际和旅游业发展需要安排财政资金,并充分发挥财政资金的引导作用,建立健全社会资本参与文化旅游发展机制。同时,鼓励金融机构开发创新符合文化旅游产业特点的信贷产品,加大信贷支持力度。
人才建设方面,条例提出要制定人才建设政策措施,建立健全文化旅游人才培养、引进、奖励、稳岗、使用的工作机制。鼓励职业院校设置文化旅游相关专业,开展文化旅游管理人员、导游、讲解员以及相关服务人员的分级分类培训。
借鉴经验:广东文旅融合的成功案例
广东其他地区在文旅融合方面已经积累了不少成功经验,这些经验对潮汕地区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佛山古镇通过城市更新和文化赋能,将老城区打造成时尚活力的新地标。项目更新后,园区入驻率长期稳定在90%,企业数量超过200家,带动就业岗位2000多个,目前已成为国家3A级景区。
东莞莞城鳒鱼洲文创园则充分利用工业遗产,将其改造为艺术设计工作室、影视基地、展览中心等,目前已有超过57家文化类企业入驻,占比超过67%。
深圳南头古城作为深圳别名“鹏城”的由来地,通过修旧如旧的方式,重现街区特色风貌,同时导入多元业态,提升片区活力。目前年游客人数突破500万人次。
未来展望:从“网红”到“长红”
要将短期的旅游热度转化为长期的经济效益,潮汕地区需要在以下几个方面持续发力:
加强区域协调:汕潮揭三市应打破行政壁垒,实现资源共享和优势互补。通过联合推广、共同开发旅游线路等方式,提升整体竞争力。
优化交通连接:改善区域交通通达性,建设由轨道交通连接的通勤圈,方便游客在三市之间的流动。
提升服务质量:加强旅游基础设施建设,提高旅游接待能力。同时,注重人才培养,提升旅游服务质量和游客体验。
创新文旅产品:在保护传统文化的同时,开发符合现代市场需求的文旅产品。例如,可以借鉴佛山美陶湾的经验,将传统文化与现代创意相结合,打造特色文创产品。
引进社会资本:通过政策引导和市场机制,吸引社会资本参与文化旅游发展。同时,优化营商环境,提升对外资的吸引力。
“英歌舞”带火的不仅仅是潮汕旅游,更是一次展示潮汕文化魅力的绝佳机会。如何抓住这一机遇,将短期流量转化为长期发展动力,将是潮汕地区面临的重要课题。我们有理由相信,凭借丰富的文化资源和独特的地域优势,潮汕地区必将在文旅融合的道路上越走越远,实现从“网红”到“长红”的华丽转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