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茜四上春晚:用声音传递舞蹈之美
孙茜四上春晚:用声音传递舞蹈之美
“我第一次上春晚的时候,心里特别忐忑。”回忆起首次登上春晚舞台的情景,孙茜感慨万千。而今年这次,她收获的是满满的感动,“如果说在节目之外流下眼泪最多的一次,那就是这一次了。接到春晚无障碍转播解说的邀请时,我真的是喜极而泣,特别开心。”
作为“春节”成功申遗后的首个非遗年,2025年中央广播电视总台春晚首次推出视障版和听障版无障碍转播,让爱无碍。演员孙茜以春晚无障碍转播(视障版)解说嘉宾的身份,用自己的声音对春晚舞蹈节目进行创作解读与背景拓展,让视障人士更好地“听”春晚。
与过往在春晚小品中“演别人”不同,这一次孙茜是完完全全“表达自己”。“是用我的语言和内心感受,与视障人士进行沟通。”她告诉封面新闻记者,虽然都是表演,但用语言解说舞蹈这种表演,更考验她内心视像的想象力和用语言呈现画面的功力。“比如,一句话,简单读出来,和脑海中有清晰画面以后再读出来,听众的感受是截然不同的。我希望听众能通过我的声音‘看见’舞蹈之美,‘看到’舞者的表达以及舞者在舞台上的情感互动。”
为了达到最佳效果,孙茜在录音棚里全情投入,一遍遍沉浸、解说,直到最佳。“当时我脑海中浮现的是我的视障朋友的身影,感觉他们就坐在眼前。我特别迫切地想让他们感受到舞台之美,想把舞蹈的每一个细节都同享给他们。”2024年,孙茜曾跟随大连导盲犬基地的驯犬师和导盲犬来到北京盲人学校,与孩子们度过了一段难忘的时光。
“看到孩子们一起摸导盲犬的那一刻,我既被触动又感到幸福。”孙茜回忆起这段经历,眼中满是温柔。而在解说时,孩子们的身影又一次浮现在她眼前。“我想着他们的爸爸妈妈可能会带孩子们听春晚的解说,我一定要用我的声音让他们‘看到’舞蹈的精彩。”
在解说过程中,她努力让视障朋友“看见”画面,感受到舞蹈演员内心的艺术表达,让视障朋友和所有人一起,在除夕夜的温暖氛围中感受春晚的欢乐与美好。
从形式上看,总台春晚无障碍转播(视障版)是纯音频节目,但其创作过程与传统音频节目截然不同。总台春晚无障碍转播(视障版)制片人、导演王菲在接受封面新闻记者采访时分享了创作背后的四大原则,即听觉思维原则、主次分明原则、准确精炼原则、服务对象明确原则。
“与图文、视频等多元素传播不同,声音传播是线性的,听众往往一次性接收信息,无法像观看视频那样反复查看,这就要求在短时间内传递最准确信息。”王菲表示,相比电视节目配音和图文内容,此次总台春晚无障碍转播(视障版)既需要解说嘉宾在固定时间拿出最核心内容,又要考虑听众的伴随性收听状态。“比如司机在开车时收听,既需要足够丰富的干货,又不能信息过载。而且,春晚是艺术欣赏类节目,解说要贴合节目基调,准确描述舞台信息和创作意图。”
在解说过程中,解说嘉宾需要做到主次分明。王菲解释:“春晚解说不能面面俱到、喧宾夺主,不能与现场主持人及表演者的语言部分重合。同时又要需精确到秒,反复演练,确保解说作为补充信息,处于辅助主体的位置。”尽管语言类节目秉持“非必要不解说”原则,但面对创新内容,仍需适时补充关键信息。如一些观众能直观分辨,但视障听众仅凭声音难以知晓的演员登场,就需用解说点明关键信息。
舞蹈、武术、魔术类节目作为重点解说对象,需要前期大量文案准备,邀请跨界嘉宾提前录制或播音员现场及时解说,在节目本身的限定时间内,准确精炼,语言风格与节目内容高度吻合,让仅靠听觉欣赏春晚的受众能完整准确感受春晚艺术魅力。“话剧演员孙茜拥有非常丰富的艺术感知力,所以这次我们邀请她来解说一个人与AI合作的创意节目。”
在解说过程中,她努力让视障朋友“看见”画面,感受到舞蹈演员内心的艺术表达,让视障朋友和所有人一起,在除夕夜的温暖氛围中感受春晚的欢乐与美好。
采访中,王菲还分享了一个创作中的小插曲。“最初我们为孙茜撰写的解说词,非常贴合她身为话剧、影视演员的特长,以人物台词展开想象。但中国盲人图书馆口述影像专家建议,视障朋友更需要了解的是舞台上有什么、人在做什么、穿着什么衣服、做出什么动作等基础信息。于是,我们忍痛割爱,舍弃原稿件,按照无障碍标准重新创作,优先将最有用的信息传递给他们。这也体现了‘人民的春晚’理念,让更多人参与到春晚欣赏中来。”
从《甄嬛传》的角色塑造,到春晚舞台上的精彩表演,再到用声音为视障群体传递温暖,孙茜期待自己能够为这个春节增添更多的温暖与色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