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茜四上春晚:用声音为视障朋友点亮艺术之光
孙茜四上春晚:用声音为视障朋友点亮艺术之光
“各位视障朋友,大家好!我是孙茜,今天我将用声音带领大家一起‘看’春晚。”
随着2025年春节的临近,演员孙茜再次以春晚无障碍转播(视障版)解说嘉宾的身份,参与中央广播电视总台的春晚盛典。这已经是她第四次担任这一角色,用声音为视障人士描绘春晚舞台上的精彩瞬间。
为了达到最佳效果,孙茜需要在录音棚里一遍遍沉浸、解说,直到完美。她不仅要描述演员的动作、表情,还要解释节目的背景和寓意,让视障人士能够通过听觉感受到舞台上的每一个细节。
“当我闭上眼睛,脑海中浮现出的都是孩子们摸导盲犬时的幸福画面。”孙茜回忆起与大连导盲犬基地的孩子们相处的时光,眼中闪烁着感动的泪光。这份对视障群体的深切关怀,正是她能够出色完成解说工作的动力源泉。
然而,要让视障人士真正“看”到春晚,仅靠个人的努力是远远不够的。今年春晚首次推出的无障碍转播服务,背后凝聚了众多技术专家和专业团队的心血。
在听障版无障碍转播中,手语演员通过增强现实(AR)虚拟技术,仿佛置身于春晚演播大厅进行手语解说。竖屏多画面包装同步呈现春晚实况与手语演员画面,辅以AI语音技术制作字幕,确保听障人士能够实时获取信息。
视障版无障碍转播则通过专业音频描述师的解说,将舞台上的视觉元素转化为生动的语言描述。从演员的表情到舞台布景的变化,再到灯光效果的转换,所有这些细节都被精心设计成音频内容,让视障观众仿佛置身现场。
这一创新举措不仅体现了央视对特殊群体的关注与尊重,也展示了我国媒体技术的进步与人文关怀的提升。据统计,我国有近3000万听障人士,他们主要依赖手语和字幕获取信息。然而,现有电视节目的无障碍服务仍显不足,如字幕配备率低、手语翻译质量参差不齐等问题。春晚的无障碍转播服务,无疑为他们打开了一扇通往丰富多彩文化世界的大门。
“当你的声音被听见,当你的需求被看见,这个世界才会变得更加美好。”一位视障人士在体验了无障碍转播后感慨道。这项服务的推出,不仅让残障人士能够平等地参与文化活动,更促进了社会的包容性和多样性。
当然,无障碍环境建设仍需不断努力。比如,能否让AI技术更好地帮助视障人士避开台阶、陡坡等障碍物,让他们无障碍出行?又能否开发和普及相应的物品信息的辨识技术等,帮助视障人士识别食品保质期等关键信息?这不仅需要社会的重视,也需要政府部门的政策推动。
就在近期,中国残联、国家发展改革委、教育部、科技部等9部门联合印发《关于推进科技助残的指导意见》,聚焦加大助残科技研发力度增加优质科技成果供给、加快助残科技成果转化应用促进科技与残疾人事业深度融合、汇聚壮大助残科技力量推动形成创新合力、优化助残科技创新环境建设良好创新生态等4方面,共作出13条任务部署。我们有理由期待,接下来,科技能为残疾人的生活带来更多支持,帮助他们平等融入社会,享受信息时代的巨大便利。
从20年前惊艳世界的《千手观音》到今年春晚的无障碍转播,人们能看到,社会对残疾人、健全人的标签隔阂正在慢慢交融。期待有一天,在全社会的共同努力下,无障碍环境能够真正渗透到生活的每一个角落,无论身处何处,残疾人都能拥有自由通行、便捷生活的友好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