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老节日“新玩法”,现在的端午节还是这么热闹
古老节日“新玩法”,现在的端午节还是这么热闹
农历五月初五,一年一度的端午节又来到了。作为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端午节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历史记忆。从香包、粽子到龙舟赛,从传统习俗到现代创新,让我们一起探索这个古老节日在当代的新面貌。
香包:手工新风尚
古时,仲夏五月被视为“恶”月,天气炎热、五毒尽出,因此在农历五月五日当天会举行各种祭祀祈禳活动,以辟邪除灾、迎祥纳福。最早的端午就是全民卫生日,人们通过打扫卫生、去除蚊虫,以及在门庭悬挂艾草菖蒲、佩戴香包等方式来驱虫、辟邪、防病。
而到了今天,一只精美的香包不仅保留了避邪驱瘟之意,更成为了一种文化上的传统之美。尤其是经由一针一线缝制出来的香包,更蕴含了一分深挚情意,表达了一番美好的祝愿,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精神取向。
“粽”有好味道
俗话说,民以食为天,端午也不例外。我们的祖先在50万年前发明用火熟食时,为了适口,用树叶包裹食物放在火中煨后剥叶而食,这就是早期粽子的雏形。晋代时,粽子已经成为端午节的食品了。1600年前,西晋新平太守周处撰写的《风土记》中提到端午吃粽子习俗:“仲夏端午,烹鹜角黍,进筒粽,一名角黍,一名糉(粽)。”
一口粽子,让端午节的记忆有了具象化的形状和味道,甚至让现在的端午节又多了一个新名字——“粽子节”。于是我们看到,每年“甜粽子”和“咸粽子”的“口水战”也几乎成为了端午节的固定“辩论赛”。而粽子的材料不只是粽叶、芦叶,包裹的馅料也不只有北方的黄米、南方的糯米,每年都会有新创意粽子的出现,鲜花、松子、牛肉、鲍鱼、干贝……“粽”有一款适合你。一道道创新口味的背后,是中国人越来越好的生活。
龙舟赛:从民俗到竞技
传说中的龙也有分类,其中最爱兴风作浪的是“蛟龙”,我国东南沿海的古越人就以它为图腾。古越人擅长驾驶独木舟,常常要泛舟江河,为了避免蛟龙兴浪导致翻船溺水,他们就在船身涂画蛟龙形象,自己身上也画满龙纹,装扮成蛟龙和“龙子”。“龙舟”就这样产生了。
“棹影斡波飞万剑,鼓声劈浪鸣千雷”,龙舟不仅写照了中国人端午赛龙舟的悠久历史,也赋予了华夏儿女不畏天然险阻的精神力量。如今龙舟这项中华民族的传统习俗逐渐演化成为文化、旅游、体育竞技项目。在提高民族自信、发扬传统文化的大背景下,龙舟运动强势崛起。每到端午,各地龙舟节竞相争渡,而专业的竞技龙舟也成为2023年亚运会正式比赛项目和2020年东京奥运会表演项目。
“非遗”展新活力
千年传承让端午节对中华民族有着重要的意义和价值,植根我们的内心,融入我们的血脉,是中华民族宝贵的文化和精神财富。2006年5月,国务院将端午节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自2008年起,被列为国家法定节假日。2009年9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正式批准将其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端午节成为中国首个入选世界“非遗”的节日。
而为了让文化和自然遗产具有更为广泛的代表性,6月,在农历端午之外,我国还将每年6月的第二个星期六定为“文化和自然遗产日”。2024年文化和自然遗产日是6月8日,文物和文博系统的主题为“保护文物 传承文明”,文化和旅游系统的主题为“保护传承非遗 赓续历史文脉 谱写时代华章”。
身为现代化国际大都市的上海,传统文化资源同样十分丰厚。在上海,现有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63项,市级非遗代表性项目220项,各区还有各具特色的区级非遗代表性项目。“2024上海文化遗产季”用“展览、乐游、市集、美育、演艺、微拍”六大板块,带你体验上海文化遗产之美,让优秀传统文化散发全新活力。
端午佳节 祝福安康
其实不管过端午,还是其他传统节日,都是在继承中华传统文化。时移俗易,习俗的活动和细节可能会变,不变的是中国人对于美好生活的期许,绽放在我们共同的精神家园。
本文原文来自澎湃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