惊蛰节气宜调养气血
惊蛰节气宜调养气血
惊蛰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三个节气,标志着仲春时节的开始。在这个时节,天气回暖,春雷始鸣,自然界万物复苏。然而,随着气温的变化和细菌病毒的活跃,人体健康也需要特别关注。本文将为您详细介绍惊蛰节气的养生保健要点,帮助您调养气血,增强免疫力。
姜 晨绘
惊蛰时节,天气回暖,春雷始鸣,蛰伏的蛇虫被雷声惊醒,纷纷出土活动,可能会造成细菌、病毒等传播流行,进而引发人体疾病。因此,惊蛰节气要注重激发体内阳气,调养气血,提高身体免疫力,预防疾病发生。
饮食调养
惊蛰时节,气温回升,人体阳气升发。若阳气升发过快,可能会出现背凉,四肢凉、麻、胀等阳气不足之症。因此,惊蛰时节应顺应阳气升发特点,适量补充一些可以补气养血的食物,如大枣、桂圆肉、乌鸡、葡萄干、鸭血、枸杞等。惊蛰前后还可以用菊花和枸杞泡水喝,有助于补充水分、润燥泻火、益气补血。尽量少吃冷饮、螃蟹、蛤蜊等寒凉食物和动物内脏、肥肉等油腻的食物。过量摄入寒凉食物,容易导致脾胃虚弱,出现胃胀、体寒等症状。过量摄入油腻食物,会增加肠胃负担,致使气血运行不畅。
穴位按摩
惊蛰节气,阴血相对不足,可以通过疏通肝气、温暖腰部、养护脾胃等方式,促进气血流通。推搓两肋可以疏通肝气,防止肝气郁结。双手大拇指分别按在两侧腋下,双手顺着肋骨间隙推至胸前,接触时返回。来回推搓30次左右,以双肋部有温热感为佳。对腰部进行按摩,可以起到温暖腰部的作用。双手搓热后放在腰部两侧,手掌贴着皮肤,上下按摩腰部,直至腰部有温热感。按摩足三里穴(膝关节外侧向下4横指处),可以促进消化、增进食欲。保持坐位,小腿略向前伸,按揉足三里穴1分钟左右。
运动锻炼与情绪调节
惊蛰前后昼夜温差较大,冷热交替明显,如果作息不规律,容易使寒气入体,造成气血运行失常。建议大家在惊蛰前后积极锻炼身体,使身体机能形成良性循环。而且,在室外锻炼可吐故纳新,调和呼吸,有益于保持呼吸道健康。需要注意的是,运动强度不要过大,否则会损伤机体阳气,引发感冒等呼吸道疾病。老年人可选择慢走、打太极拳、八段锦等较为舒缓的运动。
此外,春季天气干燥,阳气易动,人的情绪容易波动。若情绪波动过大,可能会累及肝脏,损伤身体机能。尤其是老年人,往往伴有高血压、冠心病等慢性疾病,如果常急躁动怒,不仅损伤气血,还容易引发脑血管意外。因此,惊蛰前后要尽量保持心情愉快,忌动怒及情绪激动。
祛寒除湿的中医药方法
惊蛰时节,雨水增多,寒湿较重。寒湿,即寒冷与湿浊的结合。寒邪会使人体气血凝滞,湿邪则能阻滞气机,两者结合,易损伤人体正常功能,主要表现为肢体沉重、关节疼痛、腹胀、食欲不振等。
药膳
- 当归生姜羊肉汤:选用新鲜羊肉,搭配当归和生姜,炖煮成汤,具有温中散寒、养血补血的作用,适合血虚体寒、四肢不温的人群。
- 薏米红豆粥:用薏米和红豆煮粥,具有利湿消肿、清热解毒的功效。
药茶
- 生姜红枣茶:将生姜和红枣泡水饮用,可温中散寒、养血安神,对脾胃虚寒、四肢不温的人群有较好效果。
- 枸杞薏米茶:薏米与枸杞加水煮沸后饮用,具有利湿消肿、养肝明目的作用。
- 茯苓陈皮茶:茯苓与陈皮加水煮沸后饮用,有健脾利湿、燥湿化痰的功效。
艾灸
将艾条点燃后,对准身体的特定穴位,如足三里穴、关元穴等进行温和灸(将艾条燃着的一端与施灸部位的皮肤保持1寸左右的距离,使患者有温热感但无灼痛感)。建议每次15~20分钟,以局部皮肤有温热感为佳,注意不要烫伤。
足浴
生姜30克、桂枝20克、艾叶15克,加水煮沸后泡脚,建议每次20~30分钟。这样可以促进气血循环,温通经络,帮身体排出寒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