警惕!这些腹部异常可能是结肠癌信号
警惕!这些腹部异常可能是结肠癌信号
一位45岁的男性,最近几个月经常感到腹部隐痛,偶尔还能摸到一个硬硬的肿块。他以为是消化不良,吃了些胃药就不管了。直到有一天,他出现了严重的便血,才急忙去医院检查。结果让他大吃一惊:他被诊断为结肠癌晚期。
这个案例并非个例。结肠癌是常见的消化道恶性肿瘤,其发病率近年来持续上升,已成为我国第二大高发恶性肿瘤。更令人担忧的是,许多患者在出现明显症状时已处于中晚期,错过了最佳治疗时机。
腹部症状:结肠癌的“预警信号”
结肠癌的早期症状往往不明显,但腹部症状是最常见的预警信号之一。以下几种症状需要特别警惕:
腹痛:结肠癌早期由于肿瘤细胞侵犯肠道黏膜和周围组织,导致局部炎症反应和缺血性损伤,引发腹痛。这种疼痛可能位于下腹部,呈持续性或阵发性,有时会伴有腹泻、便秘或两者交替出现。
腹部肿块:随着肿瘤的增长,可能会在腹部形成可触及的肿块。这些肿块多位于左下腹,靠近盆腔区域,质地较硬,表面不规则,移动度小。
排便习惯改变:肿瘤会刺激肠道平滑肌收缩,进而影响排便功能,表现为排便习惯改变。这种变化可能包括大便次数增多、腹泻或便秘等。
除了腹部症状,患者还可能出现全身症状,如不明原因的贫血、乏力、体重减轻等。这些症状看似平常,却可能是结肠癌的早期信号。
早期发现,至关重要
根据中国国家癌症中心的最新数据,2022年中国结直肠癌新发病例达51.71万例,死亡人数为24万例。更令人担忧的是,我国结直肠癌患者5年生存率仍低于欧美发达国家,主要原因就是早期诊断率偏低。
研究表明,结直肠癌的生存率与发现早晚密切相关。Ⅰ-Ⅱ期患者的5年生存率可达到90%,而Ⅳ期患者的生存率仅为14%。因此,及早发现、及早治疗是提高生存率的关键。
公众认知不足,筛查率低
华大基因2024年发布的《中国结直肠癌认知现状报告》显示,虽然93.3%的受访者对筛查持积极态度,但真正付诸行动的却不多。在过去一年内,只有20.45%的受访者进行了结直肠癌筛查。阻碍筛查的主要因素是对侵入性检查的恐惧(56.14%)和筛查成本的顾虑(47.26%)。
此外,44.09%的受访者认为无法获得足够的信息来评估自己的结直肠癌风险,这表明公众对结肠癌的认知仍需进一步提高。
如何预防和筛查?
定期筛查:建议45岁以上的人群定期进行结肠癌筛查。筛查方法包括结肠镜检查、粪便潜血检测、粪便DNA检测等。其中,结肠镜检查是金标准,可以直观地观察肠道情况并取样活检。
改善生活方式:保持健康饮食习惯,多吃水果、蔬菜和全谷物食品,避免高脂肪、高热量饮食。坚持适度运动,控制体重,避免肥胖。戒烟限酒,减少不良生活习惯对身体的影响。
关注家族史:有结肠癌家族史的人群属于高危人群,应提前开始筛查,并定期进行体检。
及时就医:如果出现持续性的腹部不适、排便习惯改变、便血等症状,应及时就医,进行相关检查。
结肠癌虽然可怕,但通过早期预防和筛查,可以显著提高治疗效果。让我们提高警惕,关注身体发出的预警信号,为自己和家人的健康筑起一道防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