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夏“小鸡炖蘑菇”:一道菜里的乡村振兴故事
宁夏“小鸡炖蘑菇”:一道菜里的乡村振兴故事
在宁夏吴忠市同心县的张家树村和申家滩村,一道传统的东北美食——小鸡炖蘑菇,正在成为推动乡村振兴的新引擎。这两个村庄通过发展蘑菇种植和家禽养殖,不仅为当地农民开辟了新的增收渠道,也为乡村振兴注入了新的活力。
南菇北种:闲置房屋里的新希望
张家树村曾经是一个典型的农业村,村民主要依靠传统农作物种植为生。然而,随着农业结构调整的推进,村民们开始寻找新的发展出路。2020年,村两委班子经过多方考察,决定引进南菇北种技术,在闲置房屋里种植蘑菇。
“我们村有大量闲置房屋,正好可以利用起来种植蘑菇。”张家树村党支部书记马占武说。于是,村两委班子带头,将闲置房屋改造成蘑菇种植基地,引进南方的蘑菇种植技术,开始了南菇北种的尝试。
经过两年多的努力,张家树村的蘑菇种植产业已经初具规模。目前,村里有10多户村民参与蘑菇种植,每户年收入可达3万多元。蘑菇种植不仅为村民带来了可观的经济收益,也解决了部分劳动力的就业问题。
家禽养殖:劳动力薄弱户的新选择
与张家树村相邻的申家滩村,则将目光投向了家禽养殖。考虑到村里有不少劳动力较弱的农户,村委会决定鼓励这些农户养殖鸡等家禽。
“我们村有20多户劳动力较弱的农户,他们不适合外出务工,但在家里养鸡还是可以的。”申家滩村党支部书记马占福说。于是,村委会为这些农户提供了鸡苗和技术指导,帮助他们发展家禽养殖。
目前,申家滩村的家禽养殖产业也已初见成效。参与养殖的农户每年可出栏肉鸡1000多只,每只鸡可带来10多元的纯收入,年收入可达1万多元。
产业融合:小鸡炖蘑菇的乡村振兴新模式
张家树村和申家滩村的产业发展模式,正是宁夏吴忠市推进乡村振兴的一个缩影。近年来,吴忠市积极探索农村闲置宅基地和闲置住宅盘活利用的新模式,形成了“农旅共享”、“农企共享”、“农产共享”等多种发展模式。
在“农产共享”模式下,村集体整合闲置宅基地和闲置住宅,发展高效设施种养业。如利通区高闸镇高闸村依托食用菌产业基础,支持种菇能手成立菌菇种植专业合作社,发动农户将闲置房屋改造为“菇房”,目前蘑菇棚已扩大到53栋,参与菌菇种植的村民占常住人口的11%,人均月净收入达3000元。
在“农企共享”模式下,村集体将闲置宅基地和闲置住宅出租或入股给企业,发展农产品加工流通、农村休闲观光等产业。如同心县下马关镇南安村利用闽宁协作资金,打造闽厝聚落,发展电商产业,年销售额超过600万元。
可持续发展:从“输血”到“造血”的转变
“小鸡炖蘑菇”产业模式的成功,不仅在于其经济效益,更在于其可持续性和可推广性。这一模式充分考虑了当地资源禀赋和农户实际情况,通过技术引进和产业融合,实现了从“输血”到“造血”的转变。
然而,这一模式也面临着一些挑战。例如,如何保证产品质量和市场销路?如何避免同质化竞争?如何实现产业链的延伸和升级?这些都是未来需要解决的问题。
未来展望:从“小鸡炖蘑菇”到乡村振兴大业
“小鸡炖蘑菇”产业模式的成功,为宁夏乃至全国的乡村振兴提供了新的思路和借鉴。这一模式充分体现了乡村振兴的三个核心要素:产业兴旺、生态宜居、生活富裕。
通过发展特色产业,不仅增加了农民收入,也改善了农村生态环境。同时,这一模式还促进了农村社会的和谐稳定,增强了农民的幸福感和获得感。
正如一位村民所说:“以前我们村都是外出打工的,现在有了蘑菇种植和家禽养殖,大家在家门口就能赚钱,还能照顾家庭,日子越过越红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