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上八下”的渊源:《易经》中的阴阳智慧
“七上八下”的渊源:《易经》中的阴阳智慧
“十五个吊桶打水,七上八下”,这句出自施耐庵《水浒传》的成语,常被用来形容心中慌乱,无所适从。然而,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开始根据字面意思赋予“七上八下”许多新的涵义,比如在选择楼层、手机号时,倾向于选择“七”而避开“八”,只因为“七上”而“八下”。
那么,“七上八下”这个成语究竟源自何处?为什么会有这样的说法?事实上,它的根源可以追溯到古老的《易经》。
《易经》中提到“太极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这里的“两仪”指的是阴阳,“四象”则包括老阴、少阳、老阳、少阴。从数学的角度来看,这四象分别对应数字6、7、8、9。
这些数字是如何产生的呢?我们可以用三枚硬币来模拟这个过程。假设硬币的一面为阳(记为3),另一面为阴(记为2)。同时转动三枚硬币,会出现以下几种情况:
- 三枚硬币均为正面:3+3+3=9(老阳)
- 两正一反:3+3+2=8(少阴)
- 一正两反:3+2+2=7(少阳)
- 三枚均为反面:2+2+2=6(老阴)
在《易经》中,阴阳不仅有阴阳之分,还有老少之别。阴极盛阳,阳极生阴,这种转化过程在自然界中无处不在。以一天的变化为例:
- 夜晚是老阴(6)
- 清晨是少阳(7)
- 中午是老阳(9)
- 傍晚是少阴(8)
这个变化过程是从6到7,再到9,最后到8,而不是简单的6-7-8-9。白天为阳,所以7和9是阳;夜晚为阴,所以8和6是阴。
阳由少阳至老阳的变化是7到9的变化,阳气逐渐上升扩张,是为“七上”。而阴是由8到6,阴气逐渐收缩的过程,是为“八下”。这就是“七上八下”的来历。
然而,为什么不用“六上九下”,而用“七上八下”来形容人心慌乱呢?这是因为7到9和6到7都是上升的过程,而8到6和9到8都是下降的过程。但是,7到8的变化,即从少阳到少阴,是一个相对稳定的过程,当这个过程发生转变时,才会让人感到慌乱,从而产生“七上八下”的感觉。
《易经》中的阴阳转化理论,体现了“福祸相依、否极泰来”的哲学思想。在现代生活中,人们往往过于纠结于“七上八下”的表面含义,比如在选择楼层时执着于七楼而避开八楼。但用阴阳转化的思维去考虑,七固然要上到九,可是阳极生阴,趋向于下;而八虽要下到六,但是阴极转阳,是要走上坡路的。
因此,不要过于执着于这些表面的数字游戏,而应该忠于自己的内心,坦然面对任何阴阳转换,因为一切都是最好的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