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年雅乐登春晚,南音《百鸟归巢》展新颜
千年雅乐登春晚,南音《百鸟归巢》展新颜
2023年央视春晚上,一首融合了千年雅乐南音的创新作品《百鸟归巢》惊艳了全国观众。作为世界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南音,首次登上春晚主舞台,不仅展现了其独特的艺术魅力,更体现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
南音:中国音乐史上的活化石
南音,又称弦管、南管,是中国现存最古老的乐种之一,发源于福建泉州,用泉州方言演唱。其历史可追溯至唐宋时期,被誉为“中国音乐史上的活化石”。南音的演奏形式独特,主要由“指”“谱”“曲”三部分构成,采用专门的工乂谱记谱。现存最早的南音曲簿可追溯至明朝,而清朝则是其发展成熟并广泛流传的时期。
南音的演奏乐器包括琵琶、三弦、洞箫、二弦等,其中最具特色的是“南音乐器四宝”,又称“四块”。这种竹制乐器长约25厘米,宽3厘米,厚1厘米,演奏时通过手腕快速振动发出类似琵琶的连续声响,形如双钟上下飞舞。
《百鸟归巢》:传统与现代的完美融合
《百鸟归巢》是2023年春晚中最具创新性的节目之一。这个打磨了近两年的作品,由著名歌手谭维维携手世界级非遗“南音”艺术家共同演绎。为了创作这部作品,谭维维及主创团队专门赴南音的发源地福建泉州采风,深入了解南音的历史背景、演奏规则和曲谱曲牌。
在表演中,谭维维空灵飘逸又富有张力的嗓音与南音的雅致悠远完美融合。同时,节目运用了XR舞台虚拟场景、360度自由视角等科技手段,呈现出一幅震撼人心的百鸟归巢图景。这种传统与现代的结合,既保留了南音的艺术精髓,又赋予了其新的时代内涵。
文化传承:连接过去与未来的桥梁
南音不仅是艺术,更是乡愁。福建民间流传一句老话:“有闽南人的地方,都有南音。”作为海峡两岸同胞同根同源的情感纽带,南音在台湾地区和东南亚一带都有广泛的传播。
2009年,南音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成为全人类共同的文化瑰宝。此次登上春晚舞台,不仅展示了南音的艺术魅力,更体现了中华文化自信和文化传承的重要性。
南音《百鸟归巢》在2023年春晚的亮相,不仅是对传统文化的致敬,更是一次创新性的文化传承实践。它向世界展示了中国非遗文化的独特魅力,也激励着更多年轻人关注和传承优秀传统文化。正如词作者喻江所说:“让古老的声音,被更多人听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