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本山退出春晚背后:审查制度惹的祸?
赵本山退出春晚背后:审查制度惹的祸?
2012年,当观众们打开电视,期待着熟悉的面孔出现在春晚舞台上时,却惊讶地发现,那个总是能带来欢笑的“本山大叔”不见了。从1987年首次登上春晚舞台,到2012年突然宣布退出,赵本山与央视春晚的这段长达25年的缘分,最终以一种令人唏嘘的方式画上了句点。
从东北农村走来的喜剧之王
赵本山的喜剧之路始于东北农村。1957年,他出生在一个贫困的农民家庭,童年时期经历了母亲离世、父亲沉溺酒精的打击。在二叔赵德明的影响下,他学会了说口活、唱二人转等技艺。1982年,在一次乡村演出中,他被著名二人转艺术家李忠堂发掘,从此开始了他的艺术生涯。
1990年,赵本山首次登上央视春晚舞台,表演了小品《相亲》。他憨厚老实的农民形象和机智幽默的表演风格迅速赢得了全国观众的喜爱。随后,他与高秀敏、宋丹丹等搭档创作了一系列经典小品,如《昨天今天明天》《卖拐》等,多次创下春晚收视率新高。
理念不合:退出春晚的真正原因
然而,随着时代的变迁,春晚也在悄然发生着变化。2008年,赵本山与春晚的关系开始出现裂痕。2011年的春晚小品《同桌的你》中,徒弟王小利的忘词事件给了赵本山巨大的心理压力。更让赵本山感到无法释怀的是,从2012年起,新任春晚总导演哈文开始推行春晚改革。她希望将春晚由纯娱乐性质改头换面,注入更多教育性、艺术性的内容。这一改革方向与赵本山的喜剧风格产生了巨大的冲突。
在与哈文多次沟通无果后,赵本山深感失望,不禁感慨“有她没我,有我没她”。2013年,在再次遭到拒绝后,赵本山终于下定决心退出了央视春晚。这个决定对赵本山来说无疑是艰难的。春晚舞台不仅给他带来了巨大的名气和影响力,也是他艺术生涯中最重要的一部分。
退出后的选择:转型与传承
退出春晚并不意味着赵本山就此退出舞台。他成立了自己的“赵本山赵家班”,在全国各地进行巡回演出。同时,他也开始尝试在电影和电视剧中客串演出,展现自己在其他艺术形式中的才华。他加入了德云社,成为了许多年轻喜剧演员的导师,为中国喜剧界输送了大量的新鲜血液。
值得一提的是,赵本山转战影视领域后,创作了《乡村爱情》系列等作品,延续了他一贯的幽默风格,讲述了小山村里的喜怒哀乐,继续逗得观众开怀大笑。同时,赵本山也没有忘记培养新人。他收了许多徒弟,都在喜剧界崭露头角。赵本山常说:“喜剧是一门艺术,需要传承下去。我希望我的徒弟们能够继续为观众带来欢乐。”
一个时代的结束
赵本山的退出,不仅仅是一个人的离开,更标志着一个喜剧时代的结束。他那种接地气、充满市井气息的喜剧风格,在新的时代背景下似乎不再那么受欢迎。这也反映了中国社会文化审美的变迁。
观众的惋惜与怀念
赵本山退出春晚的消息一经传出,立刻引发了观众的热烈讨论和惋惜。对于许多观众来说,赵本山的小品是春晚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他的离开让春晚失去了某种熟悉的味道。“赵本山就是喜剧界的顶尖高手,以前的春晚少了他够戗啊!”“本山大叔那些打动人心的小品啥时候再返回春晚舞台上啊”……无数观众在网上发出了类似的感叹和怀念。
除了观众,也有其他喜剧演员对赵本山退出春晚表达了遗憾。姜昆、宋丹丹、陈佩斯、朱时茂等人纷纷表示,赵本山是德高望重的行家里手,是小品舞台的大师级人物,他的离去对春晚来说是个巨大的损失。
结语:艺术之路永无止境
尽管离开了春晚舞台,但赵本山依然在用自己的方式诠释着喜剧的魅力。他曾经说过:“喜剧是一门艺术,需要传承下去。”如今的他,虽然不再每年出现在春晚舞台上,但通过培养新人和创作影视作品,他的喜剧精神仍在延续。正如一位网友所说:“即使不再登上春晚舞台,他依然是中国喜剧界的一面旗帜。”
赵本山与春晚的故事,是一段跨越时代的喜剧传奇。它不仅记录了一个艺术家的成长与蜕变,也反映了中国社会文化审美的变迁。虽然赵本山最终选择告别春晚舞台,但他为中国喜剧艺术做出的贡献是无法磨灭的。他那些经典的小品作品和出口成章的幽默表演,必将在中国喜剧史上留下浓重的一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