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0岁后,为什么不建议频繁去这4个地方旅游?看完你就明白了
60岁后,为什么不建议频繁去这4个地方旅游?看完你就明白了
春节假期即将来临,除了和家人团聚、走亲访友,相信也有很多朋友计划去热门景点旅游。对于60岁以上的老年人,尤其是患有慢性病的老年人群,在选择旅游目的地和游玩项目时,更需要考虑自己的健康状况,不要让身体“吃不消”。本文将为您详细介绍哪些地方不太适合频繁游玩。
洗浴场所
春节期间,不少地方天气仍然寒冷,于是去洗浴场所泡澡、搓澡成了很受欢迎的冬日娱乐项目,可以放松身心。还有研究发现,夜间泡温泉可以帮助改善老年人的睡眠障碍。
图片来源:健康榨知机拍摄
对于普通人群,泡温泉和热水浴池、蒸桑拿都是安全的。但对于一些老年人群,尤其是高血压控制得不理想、70岁以上的低血压人群、不稳定型心绞痛或有其他严重心脏病的患者,要注意避免这类洗浴项目。
泡澡、泡温泉的注意事项
高血压是老年人的常见病,也是中风(学名“卒中”,包括脑出血和脑梗死)的高危因素,需规律服药控制病情。
当然,在规律服药且血压控制达标的前提下,高血压患者也可以泡澡或泡温泉,但要注意5点:
在保证安全的情况下泡澡
不要独自泡澡,身边要有亲人或好友陪同,带上常备药和急救药(如舌下含服的硝酸甘油);
饭后1小时再泡澡,不要在空腹、酒后、太饱时泡澡。
前后温差不宜波动太大
刚从室外进入室内、感觉身上很冷的时候,不要马上入浴,先喝点温水、在温暖的室内“预热”一会,等身体暖和点再洗;
尽量在温暖的室内泡澡,泡完赶紧穿好衣服、注意保暖,不要去室外温泉,因为热水会让血管扩张、血压明显降低,而每次上岸后又会导致血管遇冷收缩、血压骤然升高,一冷一热波动太大,不利于血压控制,心脏泵血的负担也会增加,还有部分多年高血压患者可能存在无症状的颅内动脉瘤,血管急剧扩张之下动脉瘤会突然破裂,造成急性脑出血。
水温不宜过高
建议选择38~40℃的浴池。时间不宜过长
短时间比长时间更好,初次入浴先适应10分钟,再慢慢延长,但每次入浴尽量不要超过15~20分钟;更不要长期处于密闭高温的环境下。泡澡前后注意补水
适当喝水,避免血压变低后血液粘稠度增加,当然也不要喝得太多、太急,这样会加重心脏负担。
图片来源:123RF
蒸桑拿的注意事项
蒸桑拿则比泡澡更需要注意安全,有“四高”和动脉硬化的人群以及高龄老人尽量不要去。
近期刚发生过一起老人蒸桑拿突然呕吐晕倒、双肺全白的事件,最后被诊断为热射病(俗称中暑)诱发的肺水肿。因为在“蒸”的过程中,一开始会大量出汗、失水。长时间在高温高湿的环境下,身体散热会越来越困难,就会导致热量蓄积在体内,还可能因脱水影响血压和心脏泵血功能,大量血液淤积在肺部,就会引发肺水肿。
需要注意的是,即使不是老年人,但属于肥胖人群,也要慎重选择蒸桑拿这类项目。
2016年有新闻报道,一名40岁、体重超过200斤的男子以为“蒸桑拿多出汗能帮助减肥”,结果蒸了不到1个小时就出现持续性胸闷、胸痛,出来后也不能缓解,去医院一查发现竟是急性心梗。医生推测,他本身比较肥胖,可能之前已经存在动脉硬化,而蒸桑拿时过量脱水导致血液粘稠、血小板向血管斑块聚集形成了血栓,导致冠状动脉堵塞、心肌缺血。
需要步行登山或爬楼梯上高处的景点
俗话说“站的高看得远”,名山大川、高楼高塔都是很好的观光景点,但对于老年人而言,却有存在一些隐患。
图片来源:123RF
很多人会问,登山、爬楼梯不是锻炼身体吗?
其实,他们忽略了两个风险:
- 登山、爬楼梯很伤膝盖
上了年纪膝关节开始退化,经常登山和爬楼梯不但不能养生,还会进一步损伤膝关节。
随着年龄的增长,关节软骨和周围组织会逐渐磨损、出现退行性病变并继发骨质增生,从而患上骨关节炎。其中,膝骨关节炎是一种常见类型,主要表现为活动相关膝关节疼痛(比如蹲下站起和上下楼梯时疼痛)和/或功能受限,通常伴有短暂(30分钟以下)晨僵、肿胀、屈曲或“打软腿”。
据统计,在中国50岁以上人群中,膝骨关节炎患病率达14.3%,是中老年人致残的主要原因。而负重、爬楼梯都可能增加患膝骨关节炎的风险或加重病情。有研究表明,在40-79岁的人群中,与不爬楼梯相比,每天攀爬阶梯数>150步与膝骨关节炎风险升高13%有关。
- 负重运动有风险
登山时,大家往往会带一些比较重的随身物品,比如食物和水。如果山上和山下温差大,往往还会多带一些保暖衣物,尤其在冬天,光是衣物就已经很重了。有的老年人会带着年幼的孙辈游玩,有时路上可能还要抱着或背一会儿。
图片来源:123RF
这些都相当于搬着重物上高处,在医学上叫做负重运动。
这对于青壮年人群来说没什么,就当锻炼身体了;但对于老年人(尤其是患有某些慢性病的老年人),却是一项非常危险的运动。
2013年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制定的《中国高血压患者教育指南》中明确指出:高血压患者“应尽量避免需暂时屏气一蹴而就的运动(如搬重物等)”,因为这些运动可使血压瞬间剧烈上升,引发危险。”这是因为,高血压患者如果屏气时用力过度,引起血压巨大波动,可能引发心梗或中风。前面提到的颅内动脉瘤也是一个“不定时炸弹”,弯腰、负重、屏气用力时,也容易引起动脉瘤破裂出血,危及生命。
对于冠心病患者,如果进行过量的体力和脑力活动,也会增加心肌耗氧量,造成某些部位心肌细胞缺血缺氧,甚至引发心脏猝死。
膝骨关节炎患者更要注意避开负重运动。《膝骨关节炎运动治疗临床实践指南(2020)》指出,膝骨关节炎患者不宜进行登山、爬楼梯等过度负重的运动;各种运动都要在尽量减少负重的情况下进行。
所以,为了保护膝盖、减少负重运动带来的风险,老年人应该尽量选择可以通过开车或乘坐缆车、观光车、电梯等方式直达的景点。到了山上也要量力而行,如果有平缓的步道,也可以走一走。但如果只有比较陡的步道、需要继续步行登山,或是遇到高楼高塔,需要爬楼梯才能上去,就尽量不要去了。
容易发生滑跌的景点
你可能听说过这样的案例:“有的老年人平时看着身体好好的,但意外摔了一跤后,身体状况就直线下降”。
图片来源:123RF
这是因为,老年人生理机能衰退、往往存在骨质疏松等情况,但不一定有明显症状,一旦发生跌倒,比青壮年人群更容易发生骨质疏松性骨折、颅内出血等多种并发症,甚至因此失去生命。
骨质疏松性骨折(又称脆性骨折),是指站立位或更低位置跌倒的低能量非暴力所导致的骨折,常见部位包括锥体、髋部、前臂远端、肱骨近端和小腿远端等,致残致死率高。
骨质疏松性骨折后,可能导致患者失去行走能力和独立进行日常活动的能力,还会影响心理健康,降低总体生活质量,导致抑郁和孤立,甚至导致患者出现自杀倾向。
其中,髋部骨折是老年人中常见且严重的损伤,据统计,中国每年发生髋部骨折约100万例,占成人全身骨折的7%,占65岁以上老年人全身骨折的23.8%。由于患者在骨折1个月和1年后的病死率高达10%和30%,因此,髋部骨折也常被称为“人生最后一次骨折”。
根据世界卫生组织(WHO)的数据,全球每年估计有68.4万人因跌伤死亡,而在致命的跌伤中,60岁以上成年人所占比例最大。据统计,全球65岁以上老年人跌倒发生率为28%35%,70岁以上老年人跌倒发生率高达32%42%。据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的数据,跌倒已成为中国65岁以上老年人因伤害死亡的首位原因。
为了避免跌伤的发生,建议老年朋友们在游玩时,尽量不要在苔癣地、溶洞、水边岩石、雪地、冰湖等容易发生滑跌的地面行走,想看风景的话,站在安全的远处看看就好;也不要在光线昏暗时(黄昏、夜间或清晨)在路面崎岖、地形复杂的景点行走。
图片来源:123RF
去较安全的景点游玩时,也记得穿上防滑、宽松、减震、保暖的旅游鞋。在步行较多的地方,还可以带上登山杖辅助行走。
高海拔的景点
一方面,对于常年生活在低海拔地区的人群,海拔超过2000米(特别是2500米)后就容易出现高原反应(学名为“急性高原病”);另一方面,由于高海拔地区是低氧环境,身体为了保证供氧,会出现生理性代偿、血压升高,脑血流量、心率和肺通气量在海拔上升后几分钟就会立即增加,同时给心血管造成额外的压力,增加心血管事件发生的风险。
此前调查显示,中国中老年人高发的前5位慢性病分别是:高血压、糖尿病、心脏病、脑血管病、呼吸系统疾病。而不少老年人都存在1种以上的慢性病,去这类地方旅游前要慎重考虑。
图片来源:123RF
无论是老年人还是青壮年,都要结合自己的身体状况,再考虑是否应该去高海拔地区旅行。
- 有呼吸道感染的人群:应推迟旅行
春节期间是呼吸道感染(包括普通感冒、流感、支原体感染、冠状病毒感染等)的高发季。无症状人群应等检查结果转阴后2周、有症状人群等症状消退后2周再考虑旅行;有持续症状或重症监护治疗史的患者,则需在旅行前请医生评估。
- 这些人需先经医生检查评估,再去高海拔地区旅行
患有高血压、糖尿病、偏头痛、做过眼屈光手术(近视激光手术)、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贫血、炎性肠病、房颤、心律失常、冠状动脉疾病(尤其是急性冠脉综合征)、控制良好的射血分数保留或降低的心力衰竭、体内装有除颤器和起搏器、非晚期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简称“慢阻肺”)、间质性肺疾病、控制良好的哮喘,以及有血栓形成倾向或静脉血栓栓塞症、正在使用华法林等抗凝药的人群,旅行前要经过医生评估、带好相关应急药物和设备或调整治疗方案,旅行期间可能需要限制活动水平、避免劳累、慢慢适应高海拔环境,同时留意身体状况、做好相应指标检测。
- 这些人不建议去高海拔地区旅游
患有失代偿性心力衰竭、不稳定型心绞痛、90天内发生过心梗或中风、未接受治疗的动脉瘤或动静脉畸形、肺动脉收缩压大于60 mmHg的肺动脉高压、晚期慢阻肺、晚期囊性纤维化、晚期限制性肺疾病、控制不良的癫痫和哮喘、镰状细胞病的人,都属于去海拔2500米以上地区旅游的禁忌人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