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十一情绪消费调查:年轻人为快乐买单,老年人购物或为解孤独
双十一情绪消费调查:年轻人为快乐买单,老年人购物或为解孤独
距离双十一收官还有几天,各大电商平台的促销活动已经如火如荼地展开。根据Just So Soul研究院最新发布的《2024 Z世代双十一消费行为报告》,今年有超过90%的年轻人参与双十一购物狂欢,其中40.1%的年轻人表示更倾向于为“情绪价值”买单。这一数据表明,双十一已经不仅仅是简单的购物节,更成为了年轻人追求情感满足的重要渠道。
情绪消费:从“买买买”到“乐乐乐”
在北京朝阳区大望路的合生汇商场内,正在挑选解压玩具的何凯告诉记者,“工作压力大的时候,我会买一些解压玩具,像指尖陀螺、减压魔方等。这些玩具虽然不贵,但真的能让我放松一下心情”。在上海工作的李盈莹则热衷于购买带有好寓意的摆件,如代表“好运连连”的水培四叶草、写着福字的彩色键盘贴画、卡皮巴拉木鱼等,摆放在办公桌上。“每次看到这些东西,心情都会莫名地好起来,让人觉得很幸福。”李盈莹说。
这些案例反映了当代年轻人消费观念的转变。他们不再仅仅关注商品的实用功能,而是更看重消费过程中的情感体验和精神满足。这种趋势在双十一期间表现得尤为明显。据统计,约30%的年轻人双十一消费中一半以上为情绪消费,其中12.8%的年轻人更是将全部预算用于情绪价值消费。
情绪消费的多重面貌
情绪消费的商品往往具有独特的特征。它们可能并不具备很高的实用价值,有些甚至没有实体产品。在淘宝平台上,一款标价约5元的胡萝卜兔解压玩具销量达到10万件以上,不少带有情绪抚慰价值的文字型手机壳、T恤衫也成为热门选择。更有意思的是,像“爱因斯坦的脑子”这样的虚拟商品也大受欢迎。这类商品虽然看似简单,却满足了年轻人的好奇心和释放情感的需求。
除了线上消费,情绪消费还催生了一系列线下新业态。在北京海淀一家互联网公司工作的白领张旎表示,她会在工作压力大时选择做手工,如编织、陶艺、插花等。这些活动不仅让她心情放松,还能感受到创作的乐趣和成就感。美团平台数据显示,2023年以来,“疗愈”一词搜索量增长256%,平均每月上线1000多个相关服务新供给。
理性消费,享受情绪价值
尽管情绪消费带来了许多积极的情感体验,但专家也提醒消费者需要理性对待。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副研究员楠玉指出,情绪消费在激发市场活力的同时,也面临市场监管的缺失,可能存在泄露消费者隐私、提供不正当服务、不合理收费等问题。因此,消费者在追求情绪价值的同时,也要注意以下几点:
理性消费:虽然情绪消费能带来短期的快乐,但也要量力而行,避免过度消费导致经济压力。
辨别能力:要提高对情绪消费品的辨别能力,选择真正能带来正面情感体验的产品和服务。
隐私保护:在消费过程中要注意个人信息安全,选择信誉良好的商家。
平衡生活:不要过度依赖情绪消费来调节心情,也要注重现实生活中的社交活动和人际交往。
购物与人际关系:情感联结的新方式
购物行为不仅影响个人情绪,还可能对人际关系产生重要影响。对于一些老年人来说,过度购物可能源于孤独感和对陪伴的渴望。心理学研究表明,当个体生活中出现压力事件或不良情绪时,一些人会通过购物来短暂逃避。这种行为如果具备突显性、调节情绪、耐受性、戒断性、冲突性和复发性等特征,就可能构成成瘾行为。
因此,家人在面对老年人过度购物时,不应简单说教或批评,而是要高质量应对,建立情感联结。比如,可以陪老人一起分析购物背后的情感需求,或者一起参与其他有益身心的活动,帮助他们找到更健康的调节方式。
双十一不仅是购物狂欢节,更是提升我们情绪价值的好时机。在这个特殊的日子里,让我们学会理性消费,享受购物带来的快乐,同时也要关注身边人的需求,建立更加和谐的人际关系。通过健康饮食、规律运动以及与家人朋友的互动,我们可以获得更高的情绪价值,提升生活的幸福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