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医科大学突破性研究:左束支起搏技术为心律不齐治疗带来新希望
南京医科大学突破性研究:左束支起搏技术为心律不齐治疗带来新希望
2024年12月,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江苏省人民医院召开了第十届心血管创新论坛(CIC2024),来自全球的心血管疾病领域专家齐聚一堂,共同探讨心血管转化医学的最新进展。在此次大会上,该院邹建刚教授团队公布了一项关于左束支起搏(LBBP)的最新研究成果,为心律不齐的治疗带来了新的希望。
创新突破:左束支起搏技术
左束支起搏是一种新型的心脏起搏技术,通过经静脉穿室间隔的方式起搏夺获左侧传导系统,模拟自然的传导路径,从而减少电信号的传播时间,维持心脏同步性。这一技术的出现,源于传统心脏起搏方式存在的诸多局限性。
传统右心室起搏(RVP)会导致电和机械不同步,增加心力衰竭和心房颤动的风险。而心脏再同步化治疗(CRT)即传统双心室起搏(BVP),虽然在维持心室同步性方面效果较好,但冠状窦电极放置困难,且有相当比例的患者对治疗无反应。希氏束起搏(HBP)虽然遵循生理性激动顺序,但导线稳定性、高阈值和电池耗尽等问题限制了其广泛应用。
左束支起搏技术的出现,完美解决了上述问题。它既保留了希氏束起搏的优势,又具有操作相对简单的特点,对于慢性心力衰竭等疾病也有积极疗效。
研究数据:显著改善患者预后
一项由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联合多家医院开展的前瞻性、多中心、非随机研究,为左束支起搏技术提供了有力的临床证据。该研究纳入了2019年至2021年期间的145位CRT无反应患者,其中48位患者升级为LBBP疗法,97位患者继续接受传统CRT疗法。经过一年的随访,研究结果令人振奋。
研究发现,LBBP组患者的QRS波显著缩窄,这是手术成功的临床表现之一。更重要的是,LBBP组患者术后6个月和12个月的左心室射血分数(EF值)均显著提升,从基线时的29.75% ± 7.79%分别提升至37.78% ± 9.25%和38.84% ± 12.13%(P < 0.001)。而CRT组患者的EF值则未见显著变化。
在终点事件方面,LBBP组的全因死亡、心衰再住院和心脏移植的复合终点发生率显著低于CRT组(HR 0.31, 95% CI 0.14–0.72, log-rank p = 0.007)。特别是心衰再住院率,LBBP组仅为6.82%,远低于CRT组的34.09%(p = 0.002)。
未来展望:心律不齐治疗的新选择
左束支起搏技术的出现,为心律不齐的治疗开辟了新的路径。对于CRT无反应的患者,LBBP提供了一个更优的治疗选择。同时,该技术操作相对简单,易于推广,有望在不久的将来在临床上得到更广泛的应用。
然而,这一技术仍需进一步的研究和优化。例如,如何更准确地预测哪些患者能从LBBP中获益,以及如何优化手术操作流程等,都是未来研究的重要方向。
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邹建刚教授团队的这一研究成果,不仅展示了中国在心血管创新领域的实力,更为全球心律不齐患者带来了新的希望。随着研究的深入和技术的完善,左束支起搏有望成为心律不齐治疗的主流选择,为更多患者带来福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