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冲刺“国际美食之都”:特色美食带动经济增长
西安冲刺“国际美食之都”:特色美食带动经济增长
西安,这座拥有3000多年建城史和1100多年建都史的古都,正在以美食为媒,向世界展现其独特的魅力。2019年,商务部等14部门联合印发《关于培育建设国际消费中心城市的指导意见》,西安积极响应,制定《西安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培育创建三年行动方案(2022-2024年)》,明确提出要打造“国际美食之都”。这一目标不仅体现了西安对自身美食文化的自信,更展现了其以美食带动经济发展的雄心。
创新引领,打造特色美食新地标
在西安,美食与文化从来不是孤立的存在。长安十二时辰主题街区就是一个生动的例证。这个总面积达2.4万平方米的沉浸式主题乐园,通过全唐空间游玩、唐风市井体验、沉浸演艺、唐食荟萃等多种形式,让游客仿佛穿越回盛唐时期。街区内的唐绣、香料、面塑、扎染、木作等各类唐朝手工作坊店铺云集,文人墨客、才子佳人、侠客使臣等NPC(非玩家角色)与游客行礼互动,让每一位到访者都能体验到“梦回长安”的独特感受。
在餐饮创新方面,西安的餐饮企业也在不断探索。长安大牌档的多家门店以“丝路长安”“龙头酒肆”“凤舞朝阳”等主题命名,每家店都呈现出不同的风格和气质。店内不仅提供美食,还经常举办歌舞表演,让顾客在用餐的同时享受视听盛宴。这种创新模式深受年轻消费者欢迎,许多外地游客在点评网站上留言称赞:“不愧是西安本地人推荐的陕菜馆,好吃不贵。”“环境真的很有过年的氛围,歌舞升平,还可以免费穿汉服,边吃饭边看歌舞表演,太适合新年聚餐。”
值得一提的是,西安的餐饮业在创新的同时,也注重保持亲民的价格。根据餐宝典(NCBD)大数据显示,长安大牌档、火炉旁烤肉、茶话弄、陕拾叁、袁家村、小六汤包、小杨烤肉等入选“2023最受年轻人欢迎的餐饮品牌(西安)”榜单的品牌,客单价最低仅16元,最高94元,无一超过百元。这种平价策略让美食文化更加贴近大众,也为餐饮业带来了持续的客流。
美食与经济:相互成就的良性循环
美食文化的繁荣,不仅提升了西安的城市魅力,也带动了相关产业的发展。以汉服为例,随着国潮文化的兴起,西安的汉服产业蓬勃发展。在长安十二时辰、大唐芙蓉园、大唐不夜城等景点的带动下,西安的汉服店从最初的几家发展到上千家。化妆师崔明明表示,她所在的商家短短两年时间就新开三家分店,每天从早到晚顾客络绎不绝。
夜间经济的繁荣也是西安美食文化发展的重要体现。西安在2018年就印发了《关于推进夜游西安的实施方案》,致力于构建“品牌化、全域化、特色化、国际化”的夜游经济。大唐不夜城、小寨商圈、北院门回坊等夜游地标,不仅吸引了大量游客,也带动了周边餐饮、零售等业态的发展。
此外,西安还积极探索美食与农业的融合发展。作为全国水果第一大省的省会城市,西安将水果产业与餐饮业有机结合。在袁家村城市体验项目中,关中小吃与当地水果搭配销售,创新了美食消费方式。这种“面食+水果”的组合,不仅丰富了餐饮产品线,也为果农开辟了新的销售渠道。
挑战与机遇并存
然而,西安在建设“国际美食之都”的过程中也面临着一些挑战。以曲江文旅为例,虽然旗下拥有大唐不夜城、大明宫遗址公园等知名景区,但这些景区的火爆客流却未能转化为实际的盈利能力。2024年上半年,大唐不夜城的净利润仅为23.53万元,而接待游客4244万人次,相当于每名游客贡献的收入仅有1.55元。这种低转化率反映出景区在商业模式上的困境。
曲江文旅的经营困局,首先源于景区免费开放政策带来的直接收入缺失。这一政策虽提升了游客流量和城市影响力,却导致景区高度依赖游客在餐饮、零售等环节的二次消费。然而,由于游客的消费能力有限,同时景区的运营与维护成本居高不下,免费开放的模式无法支撑企业的持续发展。
北京大学城环学院旅游研究与规划中心主任吴必虎指出,相较于浙江、杭州等地由民营企业主导的旅游开发模式,曲江模式难以快速适应市场变化,导致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错失盈利机会。此外,曲江模式过于注重区域性整体效益,而忽略了景区本身的直接经济收益。
展望未来:以创新驱动持续发展
面对挑战,西安需要在保持文化特色的同时,进一步优化商业模式。一方面,要继续发挥文化优势,通过创新让传统文化焕发新生;另一方面,也要借鉴市场化运作经验,提升运营效率和盈利能力。只有实现文化传承与经济效益的双赢,西安才能真正成为名副其实的“国际美食之都”。
西安的美食文化,如同这座城市的历史一样源远流长。从古至今,西安始终以开放包容的姿态迎接八方来客。如今,西安正以美食为载体,向世界展示其独特的文化魅力。随着“国际美食之都”建设的深入推进,相信西安的美食文化将更加璀璨夺目,为这座千年古都注入新的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