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翔:读书不是为了成功,而是为了智慧
罗翔:读书不是为了成功,而是为了智慧
“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这句流传千年的古训,道出了许多人读书的目的。然而,在中国政法大学教授罗翔看来,如果仅仅将读书视为获取成功的工具,那么我们可能会陷入一种成功主义的价值观,这种价值观会让我们过于追求外在的成功而忽视内心的丰富与成长。
功利性阅读的局限
在当今社会,功利性阅读似乎已成为主流。学生们为了考试而读书,职场人士为了升职加薪而学习,许多人将阅读等同于获取知识,将获取知识等同于取得成功。罗翔对此提出了质疑:“如果读书的目的只是为了成功,其实很多书是没有必要读的。你学法律,是不是只需要读法条就够了?你还需要读莎士比亚吗?需要读《论法的精神》吗?”
这种功利性的阅读观,实际上是一种狭隘的成功主义价值观。它将读书的目的局限于获取某种外在的成功,忽视了阅读对于个人成长、心灵滋养的深远意义。正如罗翔所说:“如果只接受了成功主义的价值观,你将无法在失败中汲取力量。”
非功利性阅读的价值
罗翔认为,读书应该有两种目的:功利性目的和非功利性目的。其中,非功利性阅读更为重要。它能帮助我们抵制成功主义的影响,帮助我们在挫折中坦然面对失败,在低谷时依然有勇气继续前行。
非功利性阅读的价值在于培养智慧,提升人生观。通过阅读文学、历史、哲学等作品,我们可以与伟大的灵魂对话,了解人类历史上的伟大人物和他们的智慧。这些伟大人物的一生,并非一帆风顺,他们也经历过挫折与苦难。我们可以从他们的经历中获得力量,学会如何面对自己的人生剧本。
读书与智慧的关系
罗翔引用苏格拉底的话说:“承认自己的无知,是开启智慧的大门。”真正的智慧不是来自于掌握了多少知识,而是来自于对自身局限性的深刻认识。通过阅读,我们站在人类知识的巅峰,才会发现自己的渺小。这种阅读,帮助我们放下优越感,去尊重他人,避免狂妄自大。
非功利性的阅读能够培养我们的谦卑。它让我们意识到,知识的海洋是如此浩瀚,而我们所知的只是其中微小的一部分。这种认知上的谦卑,能够帮助我们在面对复杂的世界时,保持开放的心态,勇于承认错误,不断学习和进步。
如何进行有效的阅读
罗翔建议,不要过于执着于记住具体内容,而是要注重阅读过程本身。“你不需要记住每一个精彩的段落,就像你不记得昨天吃了什么,但它仍然成了你的养分。读书也是这样,过程比记住内容更重要。”
他还强调,我们应该挑战自己的思维,阅读那些能打破我们内心冷漠、傲慢的书籍。“如果一本书不能挑战我们,为什么要读它?”卡夫卡曾说:“一本书就像一把利斧,要劈开我们冰封的心灵。”真正的阅读,应该是与伟大灵魂的对话,是思想的碰撞和交流。
在当今这个知识碎片化、信息爆炸的时代,罗翔的读书观为我们提供了一个重要的提醒:读书不仅仅是获取知识的工具,更是一个培养智慧、提升自我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我们需要保持谦卑,勇于承认自己的无知,敢于挑战自己的思维,这样才能真正达到智慧的彼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