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狂躁症患者内心:从症状到治疗,专家解读这种“躁动”的疾病
走进狂躁症患者内心:从症状到治疗,专家解读这种“躁动”的疾病
“我站在阳台上,看着楼下川流不息的车流,突然有一种冲动,想要跳下去。不是因为想死,而是因为那种兴奋感,让我想要体验一下坠落的感觉。”这是小林(化名)在一次躁狂发作时的真实感受。作为一名狂躁症患者,他经历了无数次这样危险的冲动时刻。
狂躁症,也被称为躁狂症,是一种常见的情绪障碍。它以情绪高涨或易激惹为主要特征,常常伴随着思维奔逸、活动增多、自我评价过高等症状。患者可能会因为一些小事就兴奋不已,对生活充满热情,但同时也容易被激怒,做出冲动的行为。
小林回忆起自己第一次发病的情景:“那天我突然觉得自己无所不能,想要打电话给所有朋友,告诉他们我有多棒。然后我又开始疯狂购物,买了一堆根本用不上的东西。最后我甚至想开车去一个从没去过的地方。”
这种情绪的剧烈波动,让患者的生活变得异常艰难。他们可能会因为冲动而做出一些危险的行为,比如过度消费、鲁莽驾驶,甚至自伤。一位患者在小红书上分享道:“我有时候会控制不住地想伤害自己,不是因为想死,而是因为那种疼痛能让我暂时忘记内心的躁动。”
武汉广爱医院精神心理科专家指出,狂躁症的诊断需要满足以下标准:情绪高涨或易激惹持续至少一周,同时伴有至少三项症状,如思维奔逸、活动增多、自我评价过高、言语夸大等。如果症状严重到影响日常生活,或者出现精神病性症状,如妄想、幻觉等,就需要立即就医。
治疗狂躁症,通常需要药物治疗、心理治疗和物理治疗的综合运用。其中,药物治疗是基础,患者需要在医生的指导下服用情绪稳定剂、抗抑郁药等。心理治疗则帮助患者学习情绪管理技巧,改善人际关系。物理治疗如电休克疗法,在某些情况下也可能被采用。
除了专业治疗,患者在日常生活中也需要做好自我管理。他们需要避免处于过于刺激的环境中,保持规律的生活作息,进行适度的体育锻炼。同时,学习一些放松技巧,如深呼吸、冥想等,也有助于控制情绪。
对于狂躁症患者来说,来自家人和社会的理解与支持尤为重要。他们需要一个安静舒适的环境,避免过多的外界刺激。家人应该耐心倾听他们的感受,用温和的方式引导他们,而不是责备或忽视。
正如一位患者所说:“我们不是故意要这样,有时候只是控制不住。如果能早点得到帮助,也许就能避免很多不必要的伤害。”
狂躁症虽然是一种严重的精神疾病,但通过及时的治疗和科学的管理,患者仍然可以过上正常的生活。让我们给予他们更多的理解与关爱,帮助他们走出内心的困境,重新拥抱生活的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