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峨眉山月到艺术歌曲:李白《峨眉山月歌》的现代演绎
从峨眉山月到艺术歌曲:李白《峨眉山月歌》的现代演绎
“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这句流传千年的诗句,出自唐代诗人李白的《峨眉山月歌》。这首仅二十八字的绝句,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不仅在文学史上熠熠生辉,更在现代被作曲家罗忠容改编为艺术歌曲,焕发出新的生命力。
《峨眉山月歌》:李白的千里蜀江行旅图
《峨眉山月歌》创作于开元十三年(725)秋,是李白早年初出蜀地时的作品。当时李白在犍为县清溪驿,正准备顺江东下。这首诗描绘了青年李白离乡时对家乡山水的依恋之情,通过五个地名串联起一幅千里蜀江行旅图。
“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前两句写诗人眼前的秋日晚景。首句以仰望视角写静态景物之美,次句则以俯视视角写江水动态之美。二者相辅相成,为全诗描绘出明朗优美的意境。从峨眉山月到平羌江水,秋月扬明辉之景跃然纸上。“月”虽只有“半轮”,却勾勒出一种青山吐月的美感。
“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后两句从远景写至人物出场,描绘出一幅青年辞亲远游的画面。诗人乍离乡土,乘船沿江而下,不免对故国故人恋恋不舍,思乡之情呼之欲出。
这首短小的绝句,以二十八字勾勒出千里蜀江行旅图,既有仗剑去国的豪迈,又有思乡眷恋的不舍,语言自然平淡却饱含真情。明代文学家王世贞评价道:“此是太白佳境,然二十八字中,有峨眉山、平羌江、清溪、三峡、渝州,使后人为之,不胜痕迹矣。益见此老炉锤之妙。”
罗忠容:让古诗在音乐中重生
罗忠容是老一辈作曲家,致力于将前奏曲这一外来体裁本土化。他的作品大量运用民歌和民间音乐素材,将它们与各种作曲技巧融合。他在晚年创作的《前奏曲六首》展现了独特的钢琴创作成就。
在改编《峨眉山月歌》时,罗忠容巧妙地将诗词意境融入旋律之中。他运用现代作曲技法,同时保持了原诗的韵味。通过音乐的形式,让这首古诗焕发新的生命力。这种创新性的改编,不仅保留了原诗的意境,更让现代人能够以新的方式感受这首经典之作。
古诗新唱:传统文化的现代传承
古诗新唱是将古代诗歌配以音乐进行演唱的艺术形式。这种形式有助于人们更好地理解和感受古诗词的韵味。非遗传承人彭甜认为,“唱诗”这样的表演形式,对少儿学习期有着特别的意义,因为唱诗能够帮助孩子对中国文字的理解、记忆,能够更早认识中国汉字之美,进而对乐谱和乐理知识产生更大的兴趣,会更早体验音乐之美。
2014年,彭甜在武汉成立“古谱琴歌传唱工作室”,将古代歌谱重新译谱演唱,向社会普及“唱诗”这种表演形式,是武汉乃至全国起步最早的专业的古谱琴歌传习基地。如今,彭甜发起“晴川少儿唱诗大赛”得到众多单位支持,将由武汉琴台大剧院管理有限公司主办,湖北琴调国际文化发展有限公司承办,让让孩子们得到通过大赛得到一次展现自己的机会,并获得专业人士的点评和指导,成为难忘的人生体验,并有机会登上更高、更大的舞台,向更多人展示“唱诗”之美。
《峨眉山月歌》从古诗到艺术歌曲的转变,正是传统文化在现代焕发新生的生动写照。这种创新性的改编,不仅保留了原诗的意境,更让现代人能够以新的方式感受这首经典之作。正如彭甜所说:“中国古代诗歌往往是用来配乐演唱的,在《尚书.益稷》记载:‘夔曰:戛击鸣球,搏拊琴瑟,以咏。’夔是生活于尧舜禹时期,我国有史记载以来最早的乐官,依照这段文字,拨弄琴瑟的目的就是‘咏’,‘咏’乃曼声长吟,也就是歌唱。用现代汉语简单地来说,咏唱诗歌时,要用琴来伴奏,让诗唱出来更好听。”
通过古诗新唱这种形式,我们不仅能够更好地传承和推广古诗词,更能够让更多人感受到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这种创新性的传承方式,无疑为传统文化注入了新的活力,让经典之作在现代焕发出新的光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