颅脑损伤患者的营养支持:专家共识与临床实践
颅脑损伤患者的营养支持:专家共识与临床实践
颅脑损伤是常见的创伤性疾病,其死亡率和致残率均较高。在治疗过程中,营养支持是影响患者预后的重要因素。《中国神经外科重症患者营养治疗专家共识(2022版)》指出,颅脑损伤患者由于应激反应强烈,代谢率显著升高,极易发生营养不良,从而影响临床结局。据统计,中国老年住院患者中营养风险发生率高达46.4%,而在重症监护室(ICU)中这一比例更高。
颅脑损伤患者的特殊营养需求
颅脑损伤后,机体处于高代谢状态,能量消耗显著增加。同时,神经组织的修复需要大量优质蛋白质。此外,患者常伴有应激性高血糖,需要合理控制碳水化合物的摄入。因此,与普通患者相比,颅脑损伤患者具有以下特殊营养需求:
高能量需求:患者的基础代谢率可升高50%-100%,因此需要提供充足的热量以满足机体需求。
优质蛋白质:神经组织的修复需要高质量的蛋白质,建议摄入量为1.5-2.0g/kg体重/天。
合理碳水化合物:应激性高血糖是颅脑损伤患者的常见并发症,因此需要严格控制碳水化合物的摄入量,避免血糖波动。
充足维生素和矿物质:维生素C、E等抗氧化维生素以及锌、硒等微量元素对神经修复至关重要。
专家共识推荐的营养支持策略
针对颅脑损伤患者的特殊需求,专家共识推荐了以下营养支持策略:
早期肠内营养(EEN):多项研究表明,早期肠内营养可以改善患者的营养状况,提高免疫力,减少并发症的发生。共识建议在患者入院后24-48小时内开始肠内营养支持。
个体化营养评估:传统的营养评估方法可能低估颅脑损伤患者的营养需求。共识特别强调了肌肉质量评估的重要性,并推荐使用超声或CT等影像学工具进行精准测量。
多学科团队协作:营养支持方案的制定和实施需要神经外科、营养科、重症医学科等多学科团队的密切合作。
临床实践中的具体实施
在临床实践中,营养支持的具体实施需要关注以下几个方面:
营养支持途径:对于意识清醒且能自主进食的患者,可采用口服补充营养(ONS);对于无法经口进食的患者,则应选择鼻胃管或鼻空肠管进行肠内营养支持。
并发症预防:在实施营养支持过程中,需要密切监测血糖水平,预防应激性溃疡,维持水电解质平衡,防止误吸和腹泻等并发症。
规范化管理:建立统一的、标准的、规范化的救治体系对于提高治疗效果至关重要。例如,临沂市继续教育项目《基层重症颅脑损伤规范化管理培训班》就通过理论讲解和临床思维演练等方式,对基层医院的医护人员进行了系统培训。
结语
营养支持是颅脑损伤患者综合治疗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科学的营养评估和合理的营养支持方案,可以有效改善患者的营养状况,提高免疫力,减少并发症的发生,从而改善临床结局。医护人员应依据最新证据实施个体化的营养支持方案,以提升治疗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