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云港三项创新实践入选省级案例,港口作业效率大幅提升
连云港三项创新实践入选省级案例,港口作业效率大幅提升
近日,连云港的三项创新实践案例成功入选中国(江苏)自由贸易试验区工作办公室发布的第五批省级创新实践案例。这些案例不仅展现了连云港在港口作业模式上的创新突破,也体现了其在优化营商环境、提升贸易便利化水平方面的不懈努力。
创新实践案例亮点纷呈
此次获批的三项案例中,中哈基地的“过境钾肥‘集改散’直装作业模式”尤为引人注目。该模式针对中亚过境钾肥周转时间长等问题,通过创新监管和业务流程,实现了中亚过境钾肥的高效转运。具体做法是:钾肥搭乘班列运抵中哈物流基地后,直接卸载装汽车分流至集装箱码头,全程采用无纸化办理出口核放,并运用“集装箱翻转”新工艺将钾肥直装入散货船。这一创新模式使作业环节减少了43%,过境全流程时间压缩了60%左右,真正实现了零等待、零污染、零货损。
东方公司的“进口矿产品‘散改集’作业模式”则聚焦于解决进口矿产品散装转运环节的货损问题。通过与连云港海关的联合创新,该模式允许进口矿产品在卸船环节直接装入集装箱存放,待海关放行后即可提离。这种做法不仅有效避免了货物损耗和品质变化,还显著减少了矿产品粉尘对环境的污染。据测算,按全年100万吨的处理量计算,该模式可减少装箱时间约1.5万小时,节约人力和机械资源达1000万元以上。
“过境车辆笼车运输新模式”是连云港在整车出口业务上的又一创新亮点。东方公司联合海关、中铁特货,依托中铁特货JSQ6型汽车运输专用列车,开辟了连云港港过境商品车海铁联运新模式。与传统集装箱班列运输相比,该模式将作业流程从6个简化至4个,整列笼车班列装载能力提升93%,装载用时节省约57%,极大提升了港口汽车过境服务水平。
创新驱动发展成果丰硕
连云港的创新实践并非偶然,而是其持续推动制度创新的必然结果。据统计,2024年,连云港片区共形成特色化、差异化制度创新成果36项,其中12项获省级以上复制推广。截至目前,自贸试验区连云港片区累计形成制度创新成果206项,包括52项全国首创和105项全省首创。
在智慧口岸建设方面,连云港推出了“E港通”一体化智慧公共服务平台,已拥有注册用户2500余家,覆盖90%以上的口岸贸易信息服务领域。该平台通过构建网上、掌上两个“一站式”服务大厅,以及口岸数据交换服务、区域平台互联及口岸公共信息服务三大中心,全面提升了连云港口岸的数字化和智慧化水平。
作为新亚欧大陆桥的东端起点,连云港在推进“一带一路”建设方面也取得了显著成效。目前,连云港港已累计开通98条近远洋航线、25条国内海铁联运通道和6条国际班列线路,跨境贸易业务占比超过60%,成为全国跨境运输第一港。通过创新“自贸区+班列”特色模式,连云港推出了多项国际班列相关创新案例,如中欧班列“保税+出口”混拼模式、国际班列“船车直取”零等待模式等,显著提升了中转作业效率和物流服务水平。
创新引领未来发展方向
连云港的创新实践不仅优化了港口作业效率和贸易便利化水平,更为区域经济发展注入了新的动力。以“中华药港”为例,其承担国家“重大新药创制”专项项目超过100项,累计获批上市1类创新药24个,居全国设区市首位。此外,连云港还新增大宗贸易类企业超600家,实现大宗商品贸易额近1500亿元,进入全国前列。
展望未来,连云港将继续深化制度创新,推动产业升级,提升枢纽能级,为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和“一带一路”建设作出新的更大贡献。随着更多创新成果的涌现和应用,连云港必将在江苏乃至全国的开放发展中发挥更加重要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