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云港特色美食:豆丹和贝雕如何带火地方经济?
连云港特色美食:豆丹和贝雕如何带火地方经济?
在江苏连云港这片美丽的海滨土地上,两种看似不起眼的特产——豆丹和贝雕,正悄然改变着当地农民的生活。通过创新的产业发展模式,这两个特色产品不仅成为了连云港的名片,更带动了地方经济的蓬勃发展。
豆丹:从农田害虫到致富“黄金”
在连云港市灌云县,曾经让农民头疼的豆田害虫——豆丹,如今却成了炙手可热的“黄金产业”。豆丹,学名豆天蛾幼虫,是一种以大豆叶子为食的昆虫。过去,它被视为农作物的敌人,农民们想尽办法要除掉它。然而,近年来,这种“害虫”摇身一变,成为了当地农民增收致富的“金元宝”。
2021年起,灌云县开始大力发展豆丹养殖产业。在党建引领和金融支持的双重推动下,小垛村率先流转土地610亩,其中250亩专门用于豆丹养殖。村里建起了108栋设施大棚,采取露天和大棚相结合的养殖方式。据小垛村党总支书记黄昌松介绍,经过试养发现,一亩地的经营净收入可达4000元,经济效益十分可观。
为了推动产业规模化发展,灌云县还创新推出了“富民兴村贷”金融产品。截至目前,已累计发放贷款1.9亿元,惠及400多个村集体自主经营项目。在政策和资金的双重支持下,豆丹养殖产业迅速壮大,不仅带动了大量闲置劳动力就业,还形成了从养殖到加工、销售、餐饮的完整产业链。据统计,灌云豆丹相关年成交额已超过10亿元,带动就业人数以万计。
贝雕:变废为宝的海洋艺术
与豆丹一样,连云港的贝雕产业也在近年来焕发出新的生机。作为江苏省非物质文化遗产,连云港贝雕以其独特的艺术价值和文化内涵,吸引了越来越多的关注。
张西月是连云港贝雕的代表性传承人,也是推动这一传统技艺走向市场的关键人物。2015年,他在赣榆高级中学成立了贝雕传承基地,定期为村民提供技能培训。目前,通过贝雕销售增收的村民已有四五十名。
为了让更多人了解和接触贝雕艺术,张西月还积极尝试跨界合作。今年3月,他与国产游戏《恋与深空》合作,将贝雕技艺融入现代流行文化,创作了精美的贝雕作品,展现了传统工艺与现代元素的完美结合。
在产业化发展的推动下,连云港贝雕不仅在国内市场受到欢迎,还通过网络平台远销海外。一件件精美的贝雕作品,不仅展现了连云港的海洋文化特色,更为当地农民带来了实实在在的经济效益。
乡村振兴的新路径
连云港的豆丹和贝雕产业,是当地推进乡村振兴的生动案例。通过党建引领、金融支持、技能培训等措施,这两个特色产业不仅实现了自身的发展,更为当地农民提供了就业机会,增加了收入来源。
更为重要的是,这两个产业的发展,不仅带动了地方经济的增长,也传承和弘扬了连云港的传统文化。豆丹养殖体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而贝雕艺术则展现了连云港的海洋文化魅力。这两个特色产业,正在为连云港的乡村振兴注入新的活力和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