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震后如何进行心理调适?这份指南请收好
地震后如何进行心理调适?这份指南请收好
地震不仅会对人们的生活造成影响,还会带来心理上的冲击。虽然安徽近期发生的地震规模较小,未造成重大损失,但地震后的心理调适对于每个人来说都非常重要。《灾后公众心理自助手册》提供了详细的指导,帮助大家进行心理调适。
地震后的心理反应
地震发生后,人们可能会出现各种心理反应,这些反应是正常的,不必过分担心。常见的心理反应包括:
应激反应:在地震后的第一个月内,人们可能会感到恐惧、担心、无助、悲伤、愤怒、内疚等。还可能出现生理反应,如喉咙及胸部感觉梗塞、痉挛、肌肉疼痛、晕眩、头昏眼花、易疲倦、失眠、发抖或抽筋、呼吸困难、内分泌失调等。
创伤后压力症候群(PTSD):在地震后超过一个月,如果出现以下症状,可能需要特别关注:
- 侵入性症状:不由自主地出现事件相关痛苦回忆或梦境、感觉事件正在重演、接触到相关象征会有明显心理痛苦或生理反应
- 逃避:努力避开相关记忆、想法、感受、相关物
- 认知或情绪的负向改变:无法回忆重要情节、自责、愤怒、不相信人、不能再感觉幸福与爱
- 警醒与反应性的改变:易怒、自残、过度惊吓、冲动、无法集中注意力、睡眠障碍
自我调节方法
面对地震后可能出现的心理反应,我们可以采取以下自我调节方法:
表达情绪:不要隐藏自己的感觉,试着把情绪表达出来。可以通过写日记、与他人交谈或进行艺术创作等方式来表达内心的感受。
保持日常习惯:尽量维持正常的生活作息,包括规律的饮食和睡眠。从事一些力所能及的活动和助人工作,可以转移注意力及负面情绪。
寻找支持:与家人、朋友、邻里、同学、同事进行沟通,减轻痛苦。在达到自身情绪缓解的同时,也能够为家人和朋友提供倾诉交流的渠道。
关注身体健康:注意身体的反应,如头晕、头痛、失眠等。如果症状持续,应及时就医。
避免过度关注负面信息:减少对地震相关负面新闻的接触,避免过度焦虑。固定一个刷社交媒体的时间,不要在睡前过分关注相关信息。
进行放松训练:可以尝试深呼吸、冥想、瑜伽等放松技巧,帮助缓解紧张和焦虑情绪。
建立安全感:确保自己处于安全的环境中,了解应急避难所的位置和逃生路线。如果感到不安全,及时向相关部门求助。
专业心理援助
如果自我调节效果不佳,或者症状持续存在,建议寻求专业心理援助。心理援助通常分为三个阶段:
初期(震后一个月内):主要以应急处理和安抚为主,帮助受灾者建立安全感和稳定感。
中期(一个月至六个月):针对不同情况,综合运用个体辅导、团体活动、学校及社区心理健康教育等手段开展心理服务。
长期(一年以上):关注在前期应激反应比较严重或持久的受灾者,防止发展成慢性的心理障碍。
专业心理援助人员会根据受灾者的具体情况,提供个性化的心理干预方案。如果发现应激症状十分强烈的人,如有持续过度悲伤或自我封闭不愿倾诉等情况,需要专业人员来帮助他们。
特殊人群关注
地震后,儿童、老人和高龄者等特殊人群需要特别关注:
儿童:家长要观察孩子的心理反应,尤其是尚无法清晰表达自己情绪情感的儿童,多花时间陪伴他们可以给孩子安全感。可以通过讲故事、玩游戏等方式帮助孩子表达和处理情绪。
老人:老人可能因为身体原因,更容易感到焦虑和无助。要多与老人沟通,倾听他们的感受,帮助他们保持日常习惯和社交活动。
高龄者:高龄者可能对地震更为敏感,容易出现恐慌和焦虑情绪。要确保他们处于安全的环境中,提供必要的生活和医疗保障。
地震后的心理调适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需要受灾者的坚强自助,需要专业心理救援人员的科学工作,也需要政府有关部门的统筹协调。希望大家能够重视心理调适,及时寻求帮助,尽快恢复正常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