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个老6”进校园!网络梗如何影响青少年?
“你个老6”进校园!网络梗如何影响青少年?
“你个老6”“栓Q”“芭比Q了”……这些网络梗正在悄然走进校园,成为青少年口中的“流行语”。据《青年报》最新调查显示,约36.21%的学生经常使用网络梗,这些原本活跃于网络空间的表达,如今已渗透到学生的日常交谈和作文中。
什么是网络梗?
网络梗,这个看似简单的词汇,实则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四川师范大学文艺美学博士乌合之野指出,网络梗类似于互文性表达,主要分为图梗和文梗两大类。图梗包括表情包、迷因等视觉元素,而文梗则涵盖用典、符号缩写、俚语等多种形式。这些梗之所以流行,是因为它们能够在单位长度内传递更多信息,满足互联网语境下快速交流的需求。
网络梗如何影响青少年?
面对这一现象,家长和教师普遍感到担忧。一方面,网络梗确实能拉近朋友间的距离,展现使用者的潮流感;但另一方面,过度使用网络梗可能带来诸多负面影响。
语言表达能力受损
调查显示,69.0%的受访者担心网络“烂梗”泛滥会影响青少年的表达能力。山东大学文化传播学院副教授周妍指出,青少年时期是听说读写能力养成的关键期,如果过早接触网络梗,会影响其学习规范汉语和正式表达的能力,甚至破坏语言逻辑和思维方式。
心理健康隐患
更令人担忧的是,一些网络梗可能对青少年的心理健康产生负面影响。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研究员孙宏艳发现,不少青少年将“废柴”“废人”等消极词汇挂在嘴边,这些“丧文化”式的梗容易形成消极的思维定式。此外,网络梗中的娱乐化倾向,可能导致青少年对严肃话题也抱有戏谑态度,丧失判断力和思考能力。
价值观念误导
网络梗中不乏低俗、暴力甚至带有歧视性的内容。例如,“化粪池警告”“绞肉机警告”这类源自严肃刑事案件的梗,缺乏对生命的尊重,可能对青少年的价值观形成产生误导。
如何正确引导青少年?
面对网络梗的普及,简单粗暴的禁止显然不是良策。专家建议,学校和家庭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帮助青少年建立正确的网络语言使用习惯。
增强网络素养教育
全国政协委员、江苏省泰州市姜堰区实验小学教育集团校长高金凤建议,学校和家庭应帮助青少年了解网络梗的前世今生,形成自觉溯源意识。学校可以开展相关知识普及活动,展示优质网络梗的价值;家长则需要关注孩子的用语情况,进行甄别引导。
培养辨别能力
学校可以通过主题辩论、情景剧等形式,帮助学生辨别“好梗”与“烂梗”。同时,教育学生在使用网络梗时要有边界意识,认识到过度使用可能带来的负面影响。
引导合理使用
家庭层面,家长可以通过适度使用网络梗来拉近与孩子的距离,但要把握好度。学校则应通过书香校园建设等活动,培养学生的语言逻辑能力,防止过度依赖网络梗导致失语。
营造健康网络环境
社会层面,应以中央网信办、教育部开展的“清朗·网络戾气整治”专项行动为契机,打击网络黑话,创设鼓励多元化表达的环境。同时,通过喜闻乐见的形式传播优秀传统文化,为网络语言注入新的活力。
网络梗作为一种新兴的网络文化现象,其影响不容忽视。面对这一挑战,学校、家庭和社会需要共同努力,帮助青少年建立正确的网络语言使用习惯,让网络梗成为助力成长的工具,而非阻碍发展的“绊脚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