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永:北宋著名词人,婉约派代表人物
柳永:北宋著名词人,婉约派代表人物
柳永是北宋著名的词人,婉约派的代表人物。他的词作以描绘城市风光和歌妓生活著称,尤其擅长抒写羁旅行役之情。其词作语言通俗,音律和谐,在当时流传极广,被誉为"凡有井水饮处,皆能歌柳词"。
轶事典故
史载,柳永作新乐府,为时人传诵;仁宗洞晓音律,早年亦颇好其词。但柳永好作艳词,仁宗即位后留意儒雅,对此颇为不满。及进士放榜时,仁宗就引用柳永词"忍把浮名,换了浅斟低唱"(《鹤冲天·黄金榜上》)说:"既然想要'浅斟低唱',何必在意虚名",遂刻意划去柳永之名。
人物生平
早年经历
柳永出身官宦世家,祖父柳崇,世居河东(今山西),曾为沙县县丞,在州郡颇有威信。父亲柳宜,出仕南唐,为监察御史;南唐灭亡后,柳宜供职北宋,任雷泽县令,不久,改为费县县令、濮州任城令。柳永即出生于其父任所(984年,费县)。
淳化元年(990年),柳宜入朝为雷泽县令,先后调任费县、濮州任城令。柳永少时随父宦游,先后居住在汴京、洛阳等地。少年时代的柳永,常出入于烟花柳巷,与乐工歌妓为伴,这对他日后词风的形成有很大影响。
功名
表面上看,柳永对功名利禄不无鄙视,很有点叛逆精神。其实这只是失望之后的牢骚话,骨子里还是忘不了功名,他在《如鱼水》中一方面说"浮名利,拟拚休。是非莫挂心头。"另一方面却又自我安慰说"富贵岂由人,时会高志须酬"。因此,他在科场初次失利后不久,就重整旗鼓,再战科场。
仁宗初年,柳永再次参加科举考试,这次他终于考中进士,被任命为屯田员外郎。从此,他开始了仕途生涯,但仕途并不顺利,多次被贬谪。尽管如此,他仍然坚持创作,留下了大量脍炙人口的词作。
评价
天性风流,才性高妙,由于父亲柳宜身为降臣,所以科场失意,众红裙争相亲近;他不屑与达官贵人相往来,只嗜好出入市井,看遍青楼,寄情风月,醉卧花丛,怜香惜玉,直把群妓当倩娘……他是最风流却路途又最坎坷的一代词坛高手。
1.屯田(柳永官屯田员外郎,故称)北宋专家,其高浑处不减清真,长调尤能以沉雄之魄,清劲之气,写奇丽之情,作挥绰之声。
柳词影响
开创意义
这主要可以从三个方面来说:
1.慢词的发展与词调的丰富
整个唐五代时期,词的体式以小令为主,慢词总共不过十多首。到了宋初,词人擅长和习用的仍是小令。与柳永同时而略晚的张先、晏殊和欧阳修,仅分别尝试写了17首、3首和13首慢词,慢词在整个词体中所占的比例很小。柳永大力创作慢词,从根本上改变了唐五代以来词坛上小令一统天下的格局,使慢词与小令两种体式平分秋色,齐头并进。
2.俚俗语言的提炼
柳永的词雅俗兼备。俗不伤雅,雅不避俗。他善于运用口语化的语言表现丰富多样的内容,不仅开拓了词的题材内容,还丰富了词的表现手法和语言,对宋词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3.表现手法的开拓
柳永善于铺叙,即铺展衍义。他善于将平铺直叙的手法用于词,进行细致入微的刻画。柳词的铺叙,绝不是平铺直叙,而常常是盘旋起伏,层层加高,或回环往复,不断蓄势。柳词的铺叙能将人物的内心情感层次变化,心理活动的流程,外界事物的引诱干扰,场景的推移变换,时间的绵延扩展等,生动地表现出来。
纪念馆
柳永纪念馆位于武夷山风景名胜区武夷宫古街中段,一曲溪北岸,是一座三层楼阁式仿宋民间建筑,占地300米,坐南朝北,有展厅及办公室、储藏室、茶室等设施。风格朴实素雅,极富乡土气息。
柳永纪念馆馆名由原中顾委委员、中央组织部常务副部长李锐题写。大门前草坪矗立着柳永全身站立铜像,高2.3米,重1.5吨,由福建惠安石雕工艺师雕刻而成。馆内陈列有柳永生平简介、著作、词作、书法作品等,是了解柳永生平和词作的重要场所。
墓址之争
众说纷纭
由于官方正史《宋史》中没有柳永的传记,当时文人学士的诗文集里也没有关于柳永的记载,所以连柳永的生卒年限都没有定论。传闻各异,要下一个定论,就更难了。这也是词人的悲哀!但换一种想法:这也是词人的一种荣幸,让更多地方的人记住他、关心他!幸与不幸竟在一念之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