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春节何以成为世界时刻 文化共鸣与全球共享
中国春节何以成为世界时刻 文化共鸣与全球共享
春节是中华民族最为盛大隆重的传统节日,承载着深厚的文化内涵和广泛的社会影响。2024年12月4日,“春节——中国人庆祝传统新年的社会实践”被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春节不仅是一个庆祝新年到来的时刻,更是一个全面而生动地诠释宇宙间和谐共生、新旧更替有序、生活丰俭相宜、个人内心平和、家庭和睦美满以及社会和谐稳定的综合载体。
春节之所以得到世界人民的认同和欣赏,是因为它体现了中国人的时间更新意识。岁末年初,人们以积极主动的精神送冬接春、辞旧迎新。新的时间、新的开端、新的未来,让中国人在一年又一年中充满了幸福的期待。这种时间观、价值观在全球范围内都是相通的,容易引起广泛的共鸣。春节还强调家庭团聚,为国际社会关注的家庭文化建设提供了鲜活实践。不论相隔多远,都要回家过年,透过中国春运这道文化景观,能直观地看到春节承载的巨大情感力量。祭祀祖先,向尊长拜年,给晚辈发红包,都涵养着家族亲情、家国情怀。
春节申遗成功对于增进中国人民与世界人民的交流和理解具有深远意义。随着海外传播范围的扩大,全球有近20个国家将春节作为法定节假日,约1/5的人口以不同形式庆祝春节。春节申遗成功后,中国传统节日文化所蕴含的中华民族的人生观、世界观、宇宙观、时间观等更好地向世界传播,让世界人民从中感受到人类伟大的创造力。春节包括众多民俗活动和非遗实践,如与春节相关的传说、歌谣等传统知识,祭祀先祖等仪式,年画制作、剪纸、灯彩制作等传统手工艺,舞龙、秧歌、高跷、戏剧、曲艺等表演艺术,灯会、花会、写春联等,这些活动展示了中国人文化生活、生活理念的集中呈现,也让兴趣和爱好各不相同的各国人民找到与中国春节习俗的契合点,从而增进互相的理解、拉近彼此的距离。
春节申遗成功之后,深化非遗保护传承工作,推动中华文化更好走向世界尤为重要。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审议春节申遗时特别强调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与可持续发展的关系。春节为全球非遗保护工作提供了宝贵经验,展示了如何将传统文化的保护与现代社会的发展需求结合起来。春节传统的娱乐活动中,南方有社戏,北方有庙会,庙会也在与时俱进。例如,春节期间的北京地坛庙会至今已举办36届,最多时参与人数超过百万人次。庙会不仅强化了“年味”,也促进了各种商品交流、信息交流和人际交流,促进了传统文化形式与现代文化内容的有机融合。
坚持守正创新,重视保护和弘扬传统中的具体年节民俗。春联、年画、鞭炮、龙灯、狮舞、团年饭、拜年、庙会、社火、压岁钱等年俗细节共同营造了年节的祥和氛围。充分利用这些传统文化资源,用心建设自己的节日、过好春节,同时积极将现代社会生活的新内容融进传统之中。随着信息网络技术与新媒体的发展,春节有了许多新的过法:看春晚、网络拜年,或者自编自导自演“村晚”。通过电视媒体和互联网传播助力,以及群众创新开展的文化活动,促成了春节习俗跨地域、跨文化的传播与分享,让春节具有了更广泛的世界性。
春节是从我们的心灵中走出来的节日,如同岁月长河中的灯塔,既照亮中华儿女的精神家园,也在世界文化舞台上闪耀着璀璨的光芒。春节文化包含生态和谐的自然观、家和国兴的社会观、守岁重情的人生观、祈愿美好的生活观,并以丰富多彩的艺术样式、民俗仪式加以表达。春节仍然是我们最盛大的节日,千里万里回家过年,春节也承载着当代中国人的奋斗精神和生活追求。春节文化走向世界,正是这种美好的节日精神、生活热情、艺术创造、生态智慧和人伦情感赢得更加广泛认同的表现。文化互鉴,民心相通,文化的对话和交流将使世界有更多的共鸣与和谐。
本文原文来自中国新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