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变暖背景下,臭氧污染加剧?
全球变暖背景下,臭氧污染加剧?
2023年,全球近地表平均温度比工业化前水平高出1.45±0.12°C,创下174年观测记录以来的最高值。这一数据不仅打破了2016年和2020年分别高出1.29±0.12°C和1.27±0.13°C的纪录,更凸显出全球变暖趋势的持续加剧。
在这样的气候背景下,臭氧污染问题日益凸显。臭氧污染主要由人类活动排放的氮氧化物(NOx)和挥发性有机物(VOCs)等前体物,在阳光照射下发生光化学反应生成。而高温天气会推动高臭氧浓度污染事件的发生,特别是在中国东部人口密集的城市区域。
研究表明,臭氧污染对粮食安全构成严重威胁。2015-2019年,臭氧导致中国冬小麦、玉米、大豆和水稻年损失总共达到39百万吨。其中,华北地区是粮食损失的主要区域,冬小麦受损最为严重,年损失量高达26百万吨。这一损失主要来自该地区在冬小麦生长期(春季:3-5月)的高臭氧浓度,以及冬小麦相较于其他作物对臭氧的高敏感性。
面对臭氧污染的挑战,需要采取科学有效的治理和防护措施:
物理降温法:通过加强空气流通,如利用风力将污染物扩散到更广泛的区域,降低局部地区的臭氧浓度。此外,利用降雨等自然现象也能在一定程度上减少臭氧污染。
生物酶分解法:生物酶臭氧治理剂中的复合生物酶成分能够有效催化分解大气中的臭氧,将其分解为氧气等无害成分,同时还能对臭氧的前体物如氮氧化物、VOCs等起到一定的去除作用。
生物方法:利用植物对臭氧的吸附和转化能力,降低空气中的臭氧浓度。一些绿色植物如常青藤、白掌等具有较好的臭氧吸附能力,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减轻臭氧污染。
对于个人而言,可以采取以下防护措施:
避免高污染时段外出:臭氧污染的高发时段一般在每年的5月至9月,尤其是在中午12点至下午16点之间,此时臭氧浓度较高。建议公众尽量避免在这段时间内进行户外活动。
佩戴防护口罩:市面上并没有非常可靠的臭氧污染防护设备,但有实验结果表明,带口罩可在一定程度上降低臭氧污染对人体健康的危害。
穿着防护衣物:外出时,建议穿着长袖衣裤、戴帽子,以减少皮肤与臭氧的接触面积。
减少户外活动强度:对于儿童、老人和患有呼吸系统疾病的人群,应减少户外活动时间或降低户外活动强度,以降低臭氧对健康的危害。
室内关闭门窗:在臭氧污染严重的天气里,应尽量减少室内通风换气次数,避免室外臭氧进入室内。
借助空气质量预报:通过空气质量预报等渠道,了解当日臭氧污染情况,以便提前采取防护措施。
臭氧污染是当前环境保护领域面临的重要问题之一。通过深入分析臭氧污染的成因、影响及危害,采取科学有效的治理和防护措施,能够有效减轻臭氧污染对环境和人体的危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