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姥山:海上仙山的文化传奇
太姥山:海上仙山的文化传奇
在福建东北部的海岸线上,有一座被誉为“海上仙山”的名山——太姥山。这里三面环海,一面靠山,主峰海拔900多米,每当云雾缭绕时,山峦之间的景色如梦似幻,宛如一幅生动的山水画。然而,太姥山的魅力不仅在于其自然景观,更在于其深厚的文化底蕴。
道教文化的圣地
太姥山与道教文化有着不解之缘。据道教典籍记载,骊山老母(又称黎山老母)曾在此修行。骊山老母是道教中的重要女神仙,据《骊山老母玄妙真经》记载,她是斗姥在人间传道时的化身,精通《黄帝阴符经》,熟知阴符之道,能通天察地,化生万物。在道教中,她被尊为“万灵主教”、“骊山老母玄灵妙元大慈尊”,是救苦救难、护国佑民的存在。
更值得一提的是,太姥山还是白茶始祖太姥娘娘的道场。据唐代陆羽《茶经》记载:“永嘉县东三百里有白茶山”,这里的“白茶山”指的就是太姥山。当地流传着许多关于太姥娘娘与白茶的故事,相传尧帝时,太姥山下有一蓝姑,用白茶治愈了麻疹病疫,晚年遇仙人指点,于农历七月七日羽化升天,人们怀念她,尊之为太姥娘娘。每年农历七月初七,福鼎市道教协会都会在太姥山举办盛大的“白茶始祖太姥娘娘庆典祈福大法会”,来自各地的道教信众、茶商、茶农齐聚一堂,敬奉这位白茶始祖。
儒家文化的传承
太姥山所在的福建地区,自古以来就是儒家文化的重要传播地。特别是南宋时期,以朱熹为代表的闽学兴起,使福建成为理学重镇。这种文化氛围深深影响了当地的商人阶层,形成了独特的闽商文化。
闽商在经商活动中,将儒家的道德观融入商业实践,形成了“贾而好儒”的风气。许多闽商在致富后,都大力投资教育事业,支持书院建设。据统计,宋代福建至少有120所书院,两宋319年间共录取进士3万多人,其中福建占7千多人,足见当时儒学在闽地的繁荣。
这种儒商传统一直延续至今,闽商群体不仅注重商业成功,更重视社会责任和文化传承,体现了儒家“义利并重”的思想精髓。
历史文化的传承
太姥山不仅是宗教文化的圣地,也是家族文化和民俗活动的重要载体。位于太姥山镇的开闽王氏大宗祠,见证了家族文化的传承。2024年2月17日,农历正月初八五谷诞辰的吉祥日子里,福鼎市太姥山镇开闽王氏大宗祠隆重举行2023年会暨宗祠理事会换届选举大会。大会上,新任会长王怀利发表就职演说,提出今后祠堂工作思路,博得大会的热烈掌声;退休干部王世焕也应邀发言致贺。开闽王氏大宗祠换届履新大会时间紧凑、内容丰富,亲情怡怡,气氛融融、开的圆满成功。大家满怀希望,在新一届理事会的带领下,为把太姥山望族的历史声誉、开闽王氏的优良家风发扬光大,为开闽王氏家族的兴旺发达、为建功新时代,共同做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这些文化活动和历史遗迹,共同构成了太姥山独特的人文景观,使其成为福建文化的重要载体。这座海上仙山,不仅以其自然美景吸引着游客,更以其深厚的文化底蕴,诉说着千年的历史传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