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小白 wenxiaobai
资讯
历史
科技
环境与自然
成长
游戏
财经
文学与艺术
美食
健康
家居
文化
情感
汽车
三农
军事
旅行
运动
教育
生活
星座命理

网络热词如何影响我们的日常表达?

创作时间:
作者:
@小白创作中心

网络热词如何影响我们的日常表达?

引用
央视网体育频道
10
来源
1.
https://news.cctv.com/2024/04/02/ARTIREiimBWuIPUd5cJx2YvO240402.shtml
2.
https://www.digitaling.com/articles/1292850.html
3.
https://www.xhby.net/content/s6752b943e4b09f022e598afc.html
4.
https://www.enaea.edu.cn/sztsg/mblm/2017-07-11/131648.html?bclassid=1666&domain=library.ttcdw.com&id=234349
5.
https://ccjk.com.cn/2024%E5%B9%B4%E5%BA%A6%E6%B5%81%E8%A1%8C%E8%AF%8D%EF%BC%9A%E7%89%9B%E6%B4%A5%E3%80%81%E6%9F%AF%E6%9E%97%E6%96%AF%E5%92%8C%E4%B8%AD%E5%9B%BD%E5%92%AC%E6%96%87%E5%9A%BC%E5%AD%97
6.
https://www.jfdaily.com/news/detail?id=828531
7.
https://www.jswx.gov.cn/chuanbo/tongxinyuan/202410/t20241021_3514144.shtml
8.
http://www.zgjx.cn/2024-04/08/c_1310770492.htm
9.
https://www.xhby.net/content/s677203bce4b03da919f57473.html
10.
https://www.ftchineselive.com/story/001105271

12月2日,《咬文嚼字》编辑部发布了2024年十大流行语,包括“数智化”“智能向善”“city不city”等热词。这些词汇不仅反映了当下的社会热点,也折射出网络语言对日常表达的深远影响。从AI技术突破到年轻人的生活状态,从城市旅游热到职场文化,这些流行语已经成为我们日常交流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01

网络热词的普及与影响力

《咬文嚼字》主编黄安靖在接受采访时指出,近年来流行语的网络化特征有所减弱,但爆款短视频仍然催生了大量流行语。据统计,2024年十大流行语中,有多个词汇直接来源于短视频平台,如“city不city”“水灵灵地×××”等。这些词汇通过短视频的快速传播,迅速渗透到人们的日常生活中。

黄安靖表示,流行语的评选既要考虑语言学价值,也要兼顾社会学价值。以“city不city”为例,虽然这个词汇不符合汉语使用规范,但由于其强烈的时效性和广泛的传播范围,最终入选年度榜单。这反映出网络热词已经突破了传统语言规范的限制,成为反映社会现实的重要载体。

02

网络热词的积极影响

网络热词的兴起为我们的语言表达带来了新的活力。它们简洁、生动,往往带有特定情境下的幽默或情感,能够更准确地传达现代人的心理状态。例如,“松弛感”一词源自一位博主的旁观经历,描述了一家人在面对行李被退回的突发情况时的从容态度。这个词迅速走红,反映了当代人在高压环境下对轻松生活方式的向往。

此外,网络热词还为我们提供了一个观察社会热点的窗口。从“数智化”反映的科技发展趋势,到“班味”揭示的职场文化,再到“小孩哥/小孩姐”展现的青少年才能,这些词汇都凝聚着时代的印记。它们不仅丰富了我们的表达方式,也为我们理解社会变迁提供了新的视角。

03

网络热词的负面影响

然而,网络热词的泛滥也带来了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中国青年报社社会调查中心的一项调查显示,过半受访青年感觉自己近几年的语言文字表达能力下降,47.1%的受访者承认自己词汇量匮乏、表达单一。

这种现象在年轻一代中尤为明显。许多00后大学生反映,在线下交流时常常感到词不达意,甚至出现大脑“宕机”的情况。一位大一学生坦言:“在线上比较‘e’,谈吐交流更自如,但到了线下面对面交流的时候,就会出现大脑突然‘宕机’、一片空白的情况。”

专家分析认为,这种“词穷”现象背后是表达能力的退化。长期依赖碎片化的网络表达,如“666”“yyds”等简单符号,导致年轻人在正式场合或深度交流时难以准确表达自己的想法。同时,网络语言的快餐式特征也削弱了人们对复杂语言结构的掌握能力。

04

如何平衡网络语言与传统表达

面对网络热词带来的挑战,我们该如何应对?专家建议,年轻人应该重新建立深度阅读的习惯,通过经典作品的阅读来提升语言素养。同时,要重视线下交流,积极参与社交活动,锻炼面对面的沟通能力。

学校和教育机构也应该发挥作用,开设相关课程,帮助学生提升表达能力和逻辑思维。媒体则需要提供更多有深度、有逻辑的严肃报道,引导公众形成良好的语言习惯。

网络热词是时代发展的产物,它们为我们的语言注入了新的活力。但同时,我们也应该警惕其可能带来的负面影响,努力在创新与传统之间找到平衡点。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在享受网络文化带来的便利的同时,保持语言的丰富性和表达的准确性。

© 2023 北京元石科技有限公司 ◎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4294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