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脾“闹别扭”?这些症状告诉你需要调理了!
肝脾“闹别扭”?这些症状告诉你需要调理了!
肝脾不和证是中医临床中常见的候证之一,以胁腹胀痛为主要症状,常见于泄泻、腹痛、胁痛、鼓胀、月经不调,以及现代医学的慢性胃炎、肠炎、慢性肝炎、肝硬化、神经官能症等疾病。本文将为您详细介绍肝脾不和证的成因、症状以及通过艾灸进行调理的具体方法。
肝脾不和证,又称肝脾不调,是肝失疏泄,脾失健运,肝脏和脾脏关系失调,功能紊乱所致的病症。肝脾不和证多因情志不调,久郁伤肝,或饮食不节,劳倦伤脾等所致。近年来,肝脾不和证的发病率呈上升趋势,尤其在高压、高节奏的城市生活中,这一问题更加突出,这严重影响着人的健康生活和工作。
中医认为,肝主疏泄,调畅气机;脾主运化,升清降浊。二者相互协调,共同维持人体的正常生理功能。当肝气亢盛时,容易侵犯脾胃,导致脾胃功能受损,出现运化失常、气机不畅的情况。反之,当脾胃虚弱时,也容易导致肝气郁结,进一步加重肝脾不和的症状。
《黄帝内经》中提到:“肝苦急,急食甘以缓之……灸之则肝疏。”同时,《神灸经纶》也指出:“凡病属阴者多寒,宜用灸法。”艾灸作为中医古法养生的重要手段之一,对于调理肝脾不和证具有独特的优势。艾灸通过燃烧艾叶产生的热量刺激穴位,能够温通经络、调和气血、疏肝健脾。
中医讲究“千人千方”,通过中医四诊——望闻问切,根据患者的具体症状给出个性化艾灸调理方案。
(一)肝气郁结
主要证候:肋胁疼痛,善太息,脉弦。或兼见寒热往来,脘腹胀满,纳呆食少。
中医治则:疏肝行气,活血止痛。
艾灸穴位:肝俞穴、期门穴、章门穴、行间穴、太冲穴
穴位解析:肝俞为肝的背俞穴,能疏肝理气;期门为肝的募穴,有疏肝解郁之功;太冲为肝经原穴,行间为肝经荥穴,两穴合用可加强疏肝理气的作用;章门为脾的募穴,有调和肝脾的作用。
(二)肝气乘脾
主要证候:痛肠鸣腹痛,大便泄泻,腹痛即泻,泻后痛减,常因情绪紧张或抑郁、生气而诱发。舌苔薄白,脉弦而缓。
中医治则:补脾柔肝,祛湿止泻。
艾灸穴位:肝俞穴、脾俞穴、天枢穴、神阙穴、足三里穴
穴位解析:肝俞疏肝理气,脾俞健脾益气,足三里为胃经合穴,可健运脾胃,天枢为大肠募穴,可调肠止泻,神阙温阳散寒,止泻止痛。
(三)肝郁血虚脾弱
主要证候:肝郁血虚,而致两胁作痛,寒热往来,头痛目眩,口燥咽干,神疲食少,月经不调,乳房作胀,脉弦而虚者。
中医治则:疏肝解郁,健脾和营。
艾灸穴位:肝俞穴、脾俞穴、膈俞穴、足三里穴、三阴交穴
穴位解析:肝俞疏肝解郁,脾俞健脾益气,膈俞为血会,能补血活血,足三里健运脾胃,三阴交为肝脾肾三经之交会穴,能健脾益肾,养肝补血。
(四)肝郁脾滞
主要证候:胸胁胀闷,脘腹疼痛,或泄利下重,手足不温,或身热,或心悸,脉弦。
中医治则:疏肝理脾,解郁。
艾灸穴位:肝俞穴、脾俞穴、中脘穴、气海穴、关元穴
穴位解析:肝俞疏肝解郁,脾俞健脾化滞,中脘为胃之募穴,可调和脾胃之气,气海、关元为任脉穴,可温阳益气,促进气血运行,缓解胸胁胀闷等症状。
艾圣医皇提醒,艾灸调理肝脾不和证应在专业医师的指导下进行。患者应根据自己的具体症状选择合适的艾灸方法和穴位,以确保调理的安全和有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