猪周期下的排骨价格波动:供需博弈与政府调控
猪周期下的排骨价格波动:供需博弈与政府调控
2024年下半年以来,全国猪肉价格持续走低。据农业农村部监测数据显示,到6月份第二周,全国猪肉集贸市场的平均价格已降至每公斤27.8元,与年初的最高价相比几乎腰斩。这一轮价格下跌背后,是供需关系变化和政府调控共同作用的结果。
猪周期的新特征
猪周期是生猪生产和猪肉销售过程中的价格周期性波动现象。传统猪周期通常历时3-4年,受养殖户的非理性“追涨杀跌”行为影响,价格波动较为剧烈。然而,本轮猪周期呈现出新的特征:
行业集中度提升:2018年非洲猪瘟后,500头以上规模场出栏占比从2011年的36.6%提升至2022年的65%。大型养殖机构的非理性“追涨杀跌”行为减少,猪周期更为平滑。
需求结构变化:受人口老龄化和居民消费升级等因素影响,猪肉消费减少,牛羊肉及禽类消费增多。2020年我国人均猪肉消费量比2014年下降了9.2%。
政策调控加强:政府通过调控能繁母猪存栏量,建立不同层级的生猪产能调控基地,构建完善上下联动、响应及时的生猪生产调控机制。
价格下跌的原因
本轮猪肉价格下跌的主要原因是供给增速高于消费需求增速:
生猪供应增长:9月份以来,全国生猪供应明显增长。农业农村部和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今年二季度之后,全国新生仔猪数量持续增加,三季度末生猪存栏42694万头,环比增长2.8%。
屠宰量增加:9月份,全国规模以上生猪定点屠宰企业屠宰2640万头,环比增长8.1%。10月份,屠宰量继续增长8.9%,接近去年同期水平。
需求增长有限:虽然进入传统消费旺季,但家庭消费增量有限,替代品肉类消费挤占市场份额,整体消费增长有限。
政府调控措施
为平抑猪周期,政府采取了一系列调控措施:
调整能繁母猪保有量:将能繁母猪正常保有量从2021年的4100万头调至3900万头,正常保有下限从95%调整至92%。
建立生猪产能调控基地:通过监测预警和调控措施,确保能繁母猪存栏量保持在合理区间。
完善调控机制:以能繁母猪存栏量为核心调控指标,设定绿色、黄色和红色三个调控区域,采取相应调控措施。
影响与展望
价格下跌对消费者和养殖户产生不同影响:
消费者受益:猪肉价格下降,消费者能够以更低的价格购买猪肉,实现“排骨自由”。
养殖户利润缩水:自繁自养日均盈利降至218.18元/头,外购仔猪养殖日均盈利降至67.85元/头。
仔猪补栏积极:尽管猪价下跌,但仔猪补栏积极性仍高涨,1月份以来仔猪价格上涨迅速,目前均价487.35元/头。
展望未来,专家预测:
- 明年元旦、春节之前,生猪出栏量将继续保持季节性增长。
- 11月底南方地区将进入腌腊消费旺季,有望提振消费需求,带动猪价止跌回升。
- 明年元旦、春节双节前猪价将呈季节性上涨,但整体涨幅温和、上涨空间不大。
- 明年上半年商品猪供给充裕,春节后猪价可能会季节性回落。
- 由于今年下半年能繁母猪存栏整体低于去年同期,明年上半年供需关系将明显好于今年上半年,猪价将窄幅震荡、平稳运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