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熊猫国家公园:生态保护的中国样本
大熊猫国家公园:生态保护的中国样本
2021年10月,我国正式设立大熊猫国家公园,这是我国首个以单一物种命名的国家公园,横跨四川、陕西、甘肃三省,总面积达2.2万平方公里。这一重大举措不仅为大熊猫保护开启了新篇章,更成为我国生态保护的典范。
生态保护的“升级版”
大熊猫国家公园的设立,标志着我国大熊猫保护工作迈入新阶段。公园保护了70%以上的大熊猫栖息地,连通了13个大熊猫局域种群生态廊道,为大熊猫种群的交流和繁衍创造了有利条件。
在生态保护方面,三省协同发力,成效显著:
生态修复:四川片区实施生态修复近54平方公里,重点区域大熊猫数量增加50只,野外年遇见率由178只上升到185只。甘肃片区完成11宗矿业权和3座水电站关停拆除,修复验收工作全部完成。
巡护监测:建立“天空地”一体化监测体系,四川片区布设红外相机监测点位7830个,收集数据730余万条。甘肃片区安装常规红外相机620台、实时回传红外相机680台,构建了生物多样性监测数据智能管理系统。
保护成效显著
据统计,大熊猫国家公园内现有野生大熊猫约1340只,较20世纪80年代增长近一倍。同时,公园还保护着川金丝猴、雪豹、珙桐、红豆杉等8000多种伴生珍稀动植物,成为名副其实的“生物多样性宝库”。
野化放归:为小种群注入新活力
为应对野生大熊猫被隔离成33个局域种群的困境,我国创新性开展大熊猫野化放归项目。中国大熊猫保护研究中心首创“母兽带仔”野化培训方法,让圈养大熊猫妈妈带领幼仔学习野外生存技能。
目前,我国已形成小相岭栗子坪、龙溪-虹口、大相岭三个大熊猫野化放归地。20多年来,先后成功野化并放归12只圈养大熊猫,其中存活10只,有效促进了小相岭和岷山南端的两个大熊猫小种群复壮。
社区共管共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大熊猫国家公园在保护生态环境的同时,也注重社区发展。四川唐家河片区探索建立保护区和社区共建共管机制,引导社区居民参与自然保护,实现共建共享共赢。
通过发展竹笋、中药材、生态旅游等生态友好型产业,不仅减少了社区居民对国家公园生态环境的影响,也为他们带来了实实在在的经济效益。
大熊猫国家公园的建设,不仅为大熊猫种群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保障,更为全球生物多样性保护树立了典范。这一生态保护模式,正在为更多珍稀物种的保护提供可借鉴的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