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家村:从普通村庄到年入10亿的旅游胜地
袁家村:从普通村庄到年入10亿的旅游胜地
在陕西咸阳礼泉县,有一个名叫袁家村的小村庄,它既没有名胜古迹,也没有独特山水,却在短短16年间成为年收入超10亿元的旅游胜地,被誉为“陕西乡村旅游第一村”。这个曾经默默无闻的小村庄,是如何实现如此惊人的蜕变的呢?
从农家乐到民俗文化村:袁家村的蝶变之路
2007年,袁家村开始发展乡村旅游。当时,西安和宝鸡的一些村庄通过农家乐已经实现了可观的收入。袁家村的党支部书记郭占武也想效仿,但在村民普遍缺乏资金的情况下,他提出了一个独特的思路:做“关中民俗文化”。
“所谓‘民俗旅游’,就是让乡村生活本身成为旅游产品,吸引城里人到农村寻找乡愁记忆。村子就是景区,家里就是景点,游客就像是远道而来的亲朋好友,可以吃到主人家的拿手好菜,可以欣赏老艺人的皮影制作、手绘年画,还可以进入老作坊,观看榨油酿酒的过程。”郭占武说。
“单品单店”模式:小吃街的成功密码
两年后,袁家村遇到了几乎所有发展乡村旅游的地方都会遇到的问题:农家乐的菜品千篇一律,严重的同质化逐渐消磨掉了游客的热情。为了解决这个问题,袁家村提出了“单品单店”的模式,打造小吃一条街。
“我们要求每家店只做一种特色小吃,而且必须是现做现卖,不能重复。这样既能保证每种小吃的品质,又能避免恶性竞争。”袁家村村委会主任王创战介绍道。
为了确保食品安全,袁家村采用了“前店后厂”的生产销售模式,每名村干部都是食品安全监督员,所有农民经营户都写下庄重的食品安全承诺。这种质朴的承诺方式,反而让游客更加放心。
合作社模式:利益共享的创新之举
随着小吃街的发展,一些商户的生意异常火爆,但也出现了偷偷模仿、私下制作的情况。为了解决这个问题,袁家村在2012年成立了8家专业合作社,吸纳村民入股。
“一家挣钱,家家仿效,一个东西卖得好,一窝蜂都去干,那就都赚不上钱。我们通过合作社模式,既解决了产业发展问题,也平衡了村民之间的利益关系。”王创战说。
这种合作社模式还有一个意想不到的好处:它让村民们真正成为了袁家村发展的主人翁。“不挣钱给村民也不入股,你像小吃街那个羊肉串就烤羊肉串那一个(项目),我入400块钱,一年要分2400,家家户户都入,不是我一个入。”袁家村村民王全胜自豪地说。
三产融合:可持续发展的关键
如今的袁家村,已经形成了三产融合的发展模式。30多家合作社不仅将产品卖给游客,也直接供应给做小吃的商户,实现了二产和三产的良性互动。周边村民的农产品也在袁家村找到了销路,真正做到了“三产带二产促一产”。
“在袁家村,每个人都能从中受益。原住村民只占经营者中的三成,但村里每一项产业都与他们的利益息息相关。”王创战说。
袁家村的成功,不仅体现在经济效益上,更体现在其对乡村振兴的示范作用上。它证明了即使在资源并不突出的普通村庄,通过创新的管理模式和坚定的发展理念,也能创造出令人瞩目的成就。这种“农民捍卫食品安全”的朴素理念,以及“因地制宜、因势利导”的发展策略,为其他乡村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