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北宋文坛顶流的成长秘籍
苏轼:北宋文坛顶流的成长秘籍
苏轼,北宋时期的文学巨匠,以其独特的诗词风格和多才多艺闻名于世。他的一生充满了传奇色彩,从二十岁高中进士到因“乌台诗案”被贬黄州,再到后来东山再起,他的成长之路不仅反映了个人才华的展现,也映射了北宋时期的文化生活和社会环境。苏轼的作品如《赤壁赋》、《念奴娇·赤壁怀古》等至今仍广为传颂,成为后人学习的典范。让我们一起走进这位北宋文坛顶流的成长秘籍,探寻他在逆境中如何坚守初心,创作出不朽的文学作品。
书香门第的熏陶
苏轼出生于一个有着深厚文化底蕴的家庭。他的父亲苏洵是古文名家,母亲程氏出自眉山当地一个颇具名望的富庶之家。苏轼的母亲程氏,在读东汉《范滂传》时,大为感叹,并要求他们兄弟二人以范滂为榜样。苏轼的家庭环境对他的成长和文学创作产生了深远影响。他从小天资聪颖,待人谦逊有礼,对诗词歌赋有着极其浓厚的兴趣,父母对苏轼的教育方式注重实践和思想道德教育,这对苏轼的思想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科举之路的辉煌
嘉祐元年(1056年),苏轼首次出川赴京,参加朝廷的科举考试。苏洵带着二十一岁的苏轼、十九岁的苏辙,自偏僻的西蜀地区,沿江东下,于嘉祐二年(1057年)进京应试。当年考试的策论题目是《刑赏忠厚之至论》。苏轼的策论获得当时的主考官欧阳修和小试官梅尧臣的赏识。苏轼在文中写道:“皋陶为士,将杀人。皋陶曰杀之三,尧曰宥之三。”欧、梅皆不知此句出处,便将他从第一降至第二(一说欧阳修误认为是自己的弟子曾巩所作,为了避嫌,使他只得第二)。放榜后,苏轼谒谢,梅尧臣问苏轼此句出处,苏轼回答是《三国志·孔融传》注,欧阳修等回去查,没查到。苏轼便说他是取孔融“想当然”之意。欧阳修不禁对苏轼的豪迈极为欣赏,而且预见了苏轼的将来:“此人可谓善读书,善用书,他日文章必独步天下。”
逆境中的学习态度
苏轼的一生经历了多次贬谪,其中最著名的是“乌台诗案”后被贬黄州。面对仕途挫折,苏轼始终保持乐观豁达的态度。他在黄州期间,不仅创作了大量诗词作品,还深入研究佛学和道家思想,展现了超脱世俗的生活意境。苏轼在《行香子·述怀》中写道:“浮名浮利,虚苦劳神。叹隙中驹,石中火,梦中身。”这体现了他对名利的淡泊态度,以及对人生短暂的深刻认识。
知识积累的秘诀
苏轼之所以能在文学、书法、绘画等多个领域取得卓越成就,与其独特的学习方法密不可分。据记载,苏轼担任翰林学士知制诰期间,拟了数百道圣旨,引经据典、譬喻丰富,且从不用查书。这种能力源于他平时注重积累,让书本上的知识深深刻印于脑海。正如他在诗中所言:“读得书多胜大丘,不须耕种自然收。”
对现代人的启示
苏轼的学习方法对现代人有重要启示。在快节奏的现代生活中,许多人习惯了浅表化、碎片化阅读,缺乏深度思考和系统积累。苏轼的故事告诉我们,真正的学问需要日积月累、勤学不倦。正如徐特立所说,学习需要“攻坚”与“掠野”相结合,既要往深处钻研,又要向广处延展。
苏轼的成长经历和学习方法,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值得借鉴的范例。在当今知识大爆炸的时代,我们更需要培养主动学习的习惯,注重知识的积累与运用,才能在面对挑战时游刃有余。苏轼的“不用查书就能下笔”,不仅是个人才华的体现,更是其勤奋学习、善于思考的结果。这种精神,值得我们每一个人学习和传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