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企创新引领,无人机技术突破助力低空经济腾飞
央企创新引领,无人机技术突破助力低空经济腾飞
2024年11月,在珠海航展上,一款翼展27米的飞翼布局无人机成为全场焦点。这是由中国航天科技集团有限公司十一院研制的彩虹-7无人机,其隐身设计和科幻外形引发广泛关注。这款无人机的亮相,不仅展示了中国在无人机领域的最新技术实力,也预示着低空经济发展的新阶段。
彩虹-7:央企创新的最新成果
彩虹-7无人机的研制过程堪称中国科技创新的典范。项目团队由40人组成,平均年龄仅33岁,他们用不到3年时间完成了从方案论证到滑跑试验的全过程。
研制过程中,团队面临诸多挑战:全新的气动布局、进气道发动机配置等技术难题,以及紧迫的时间要求。通过并行工作模式和严格的质量控制,团队成功将生产周期缩短15天,攻克了低成本隐身短程进气道设计、大型飞翼结构制造等关键技术。
智能化:无人机发展的新趋势
彩虹-7无人机的突破,不仅体现在硬件设计上,更在于其智能化水平的提升。航天科技集团完成了视觉、地形匹配等多种手段结合的无源导航策略,以及自主滑行、自主感知避障功能的设计研发与试验。
无源导航技术通过匹配地球物理场特征,如地形、重力等,实现精确导航,无需依赖外部信号。这种技术在复杂电磁环境下具有显著优势,提高了无人机的生存能力和任务执行效率。
低空经济:未来发展的新蓝海
随着技术突破和政策支持,低空经济正迎来快速发展期。2021年,《国家综合立体交通网规划纲要》首次将“低空经济”概念写入国家规划,标志着其正式上升为国家战略。2023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进一步将其列为战略性新兴产业。
数据显示,2023年我国低空经济规模已突破5000亿元,增速高达33.8%。预计到2025年将达1.5万亿元,2035年有望达到3.5万亿元。低空经济的应用场景正从传统的工农业作业向应急救援、城市管理、环保监测等领域拓展。
央企担当:科技创新的国家队
航天科技集团在无人机领域的突破,展现了央企在科技创新中的引领作用。作为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央企在关键核心技术攻关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从“两弹一星”到载人航天,从北斗导航到嫦娥探月,央企始终站在科技创新的最前沿。在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中,央企将继续发挥“国家队”作用,为国家科技创新和经济发展注入新动力。
央企的科技创新不仅推动了产业升级,也为低空经济等新兴产业发展提供了技术支撑。随着技术不断进步和应用场景持续拓展,低空经济有望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为高质量发展注入新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