铭记“九一八”,传承爱国精神
铭记“九一八”,传承爱国精神
“九一八”事变,是中国近代史上一段刻骨铭心的伤痛,也是激发国人爱国情感的重要历史节点。2024年9月18日,是“九一八”事变爆发93周年,全国各地举行了多种形式的纪念活动,铭记历史,珍爱和平。
铭记历史:93年前的国耻
1931年9月18日夜,日本关东军炸毁沈阳北郊柳条湖附近南满铁路的一段路轨,反诬中国军队所为,随即炮轰东北军驻地北大营,进攻沈阳城。这就是震惊中外的“九一八”事变。短短4个多月,东北100多万平方公里的锦绣河山沦于敌手,3000多万同胞惨遭奴役。
“九一八”事变不仅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起点,也揭开了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序幕。这场持续了14年的抗日战争,给中国人民带来了深重的灾难,但也铸就了伟大的抗战精神。
纪念活动:铭记历史的决心
2024年9月18日上午,在辽宁沈阳,勿忘九一八撞钟鸣警仪式在“九·一八”历史博物馆的残历碑前举行。参加过抗日战争的老战士老同志代表、抗战烈士遗属代表、部队官兵、青年学生等一千余人参加仪式。大家共同撞响警世钟,14响钟声代表中华民族14年浴血抗战的艰难历程。
在贵州贵阳、吉林长春、河北张家口、京杭大运河泗阳段等多地,防空警报同时鸣响,共同悼念为中华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而英勇献身的革命先烈,缅怀罹难同胞。
在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南京大屠杀幸存者后代、军校学生代表等共同撞响和平大钟。在四川成都烈士陵园,200多名同学在退伍老兵的带领下举行庄严仪式,开展“青春大讲堂”思政课,表达对英雄的崇高敬意。
沈阳“九·一八”历史博物馆馆长范丽红表示,希望通过博物馆开展的系列主题活动,讲述英烈事迹,让观众传承伟大的抗战精神,唤起人们铭记历史、珍爱和平的心愿。
英雄事迹:抗战精神的生动诠释
在那段血与火的岁月里,无数中华儿女挺身而出,用鲜血和生命谱写了感天动地的英雄赞歌。河北籍抗日英雄们的事迹,就是抗战精神的生动诠释。
节振国,这位出生于山东武城(今河北故城)的抗日英雄,曾刀劈日本宪兵,其事迹至今在冀东大地流传。1938年6月,面对闯入家中的日伪军,他夺过日本宪兵队长的军刀,当场劈杀数名敌人,随后组织队伍投身抗日斗争。
杨裕民,这位留美归国博士、著名造纸专家,放弃优渥生活,投身抗日救国事业。他创办私立平民女子学校,培养了一批批抗日骨干,用自己的知识和热血为国家的独立和民族的解放作出了重要贡献。
郭好礼,被誉为“三军楷模”的抗日战将,率部在鲁西北地区与八路军协同作战,开辟抗日根据地。武士敏,与八路军密切配合,稳定全国抗战局势,最终壮烈殉国。董振堂,从国民革命军将领到红军铁流后卫,为革命事业献出了宝贵生命。
这些英雄的事迹,如同一座座丰碑,永远矗立在中华民族的历史长河中,激励着后人不断前行。
时代意义:爱国主义教育的新实践
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也是最好的清醒剂。在新时代,如何传承和弘扬“九一八”精神,成为摆在我们面前的重要课题。
香港特区政府的做法值得借鉴。今年1月1日起,《中华人民共和国爱国主义教育法》施行;4月,香港特区政府成立爱国主义教育工作小组,通过课程设置、升旗仪式、主题展览等多种形式,全方位推动爱国主义教育。
在课程设置方面,小学阶段的常识科涉及国民身份认同、中华文化等内容;中学阶段,中国历史科已成为初中独立必修科目;高中阶段,公民与社会发展科课程紧扣国家发展。同时,香港还积极组织学生赴内地交流和实习,帮助青少年增进对祖国的了解和认知。
香港教育工作者联会主席黄锦良表示,要增强香港的国民教育,前往内地交流是其中重要一环。学生们通过游览祖国大好河山、感受历史文化魅力,可深化课堂所学,加强国民身份认同。
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但“九一八”事变留给我们的警示和启示永远不会过时。让我们铭记这段历史,传承伟大抗战精神,厚植家国情怀,在新时代继续奋勇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