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低碳日:绿色经济新趋势
全国低碳日:绿色经济新趋势
2024年12月3日,“中国碳中和五十人论坛2024年大会”在北京清华大学成功举办,会议以“新质生产力推进产业绿色低碳转型”为主题,邀请了论坛同仁及各界代表齐聚一堂,全方位深入探讨新质生产力推进产业绿色转型发展。本次大会由中央广播电视总台财经节目中心活动部制片人刘星主持。
中国碳中和五十人论坛主席、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工程院原副院长杜祥琬在开场致辞中介绍了中国碳中和五十人论坛的成立和发展历程。他表示,论坛致力于通过融汇各界的智慧,提出有利于自然生态和经济社会和谐发展的解决方案,同时论坛旨在集合各界的专业资源,深入研究有关碳达峰、碳中和的制度、机制、战略、规划、碳排放的源头控制,以及相关重大的科技专项等事项,为政府部门决策、企业机构发展提供学术参考和智力支持。展望未来,“双碳”事业意义重大,论坛有责任担当起国家重任,为我国的“双碳”事业再立新功。
中国碳中和五十人论坛联席主席、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院长、清华大学文科资深教授、清华大学全球共同发展研究院执行院长白重恩在致辞时表示,自2020年9月份中国政府宣布双碳目标以来,过去几年中,中国在减排、绿色产业发展方面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但我们在实现“双碳”目标、提高再生能源占发电量的比重等方面仍有很大的潜力有待充分实现。白重恩认为,如能在国内更好地实现潜力,就能在全球形成更好的示范效应;同时国际方面,在应对全球绿色转型、减排责任划分等方面也有很多事情可做。他强调,解决问题需要政府、企业和学界三方面的共同努力。
中国碳中和五十人论坛秘书长、中关村绿色碳汇研究院联合院长、欧盟中国商会副会长王稚晟在会上做了2023-2024年度的论坛工作汇报。他介绍,过去一年多来,中国碳中和五十人论坛主办、承办和协办了多场具有一定影响力的活动,并完成了《碳数据管理与增值研究》等多个课题研究,启动了应对碳足迹、欧盟CBAM、电池法案等绿色壁垒的相关工作。论坛联合发起了“碳”索之路城市行系列活动,已深入广州、襄阳、安阳、永城等地,搭建政府企业互动平台,促进科技创新技术推广应用,助力城市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论坛论坛高度重视“双碳”理念的传播与教育,以走进校园、线上直播、专栏等形式,深入向广大青少年普及“双碳”知识。展望来年,论坛将承续现有工作,以碳中和国际合作为重点,交流互鉴,共同积极推进产业绿色低碳转型。
中国碳中和五十人论坛联席主席、国家碳中和科技委员会成员傅成玉首先发表了主题为《发展新质生产力,更好推进碳达峰碳中和》的演讲。他分享了更好助力我国经济社会全面绿色转型、实现高质量和更高水平的“双碳”目标的三方面体会。一是要准确理解、正确应用、大力发展新质生产力;二是第四次工业革命要求有全新的思维,建设新型的工业体系,实行新的产业布局和战略规划;三是经济社会的全面绿色转型离不开有效的、真正市场化的碳交易市场。
中国碳中和五十人论坛成员、国家发改委能源所原所长、国家气候变化专家委员会委员周大地围绕《碳中和出路在于新能源发展》展开分享。他认为,近两年中国可再生能源尤其是风光发电发展速度加快,但低碳转型进展依然不够快。低碳发展要抓住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现在实践已经证明,新能源可以比原来的系统效率高成本低,能源供应系统向一次电力转变,终端能源高度电气化,是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的最优路径选择。当前要集中解决光风发电加快发展受现有电力系统难以消纳的障碍,光电风电要通过配储电,实现可调度稳定供电,摆脱新增光电风电依靠火电支撑,打破上网制约。中国如此之大的电力系统在增量上首先取得完全不依靠化石能源,同时逐渐取代火电存量,也将为全世界低碳转型提供新型电力体系的系统解决方案。
清华大学环境学院副院长、教授徐明演讲题目为《碳足迹管理支撑产业绿色低碳转型》。他表示,碳足迹即一个产品生命周期里面所产生的所有温室气体的总和。碳足迹管理的逻辑和思路与“双碳”政策有本质区别,它是基于生命周期思想、以供应链为对象、以碳为抓手同时又超越碳、通过消费端发力。中国高度重视碳足迹管理,未来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一方面在于其受到国际绿色贸易壁垒政策的影响;另一方面,碳足迹管理是对我国现有“双碳政策”的重要补充。企业开展碳足迹管理工作,在于“算”“减”“报”三方面。
中国碳中和五十人论坛成员、美锦(北京)氢能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姚锦丽围绕《以新质生产力推动能源转型和高质量发展》,分享了在新质生产力理论指导下,美锦如何统筹高质量转型发展和高水平安全供应,因地制宜加快发展能源领域新质生产力。美锦以高效能、高质量提“质”,以新业态、新技术向“新”,有序推进传统煤焦产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集成化”改造,让传统产业“脱胎换骨”;抢抓国家氢能产业发展机遇,创新性的提出氢能产业“五个一”发展战略,打造了从研发—生产制造—商业化应用的“氢能源全生命周期”创新生态链。美锦深入践行能源安全新战略,秉承双轮驱动和协同发展的理念,实现了从传统能源供应商向综合能源供应商的转型。
圆桌对话环节,中国碳中和五十人论坛特邀研究员、中关村储能产业技术联盟常务副理事长俞振华担任对话主持人,国网能源研究院能源战略与规划研究所所长鲁刚,北京索英电气技术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中关村储能产业技术联盟副理事长王仕城,云图熔盐储能总裁、中国碳中和五十人论坛特邀成员郭强,西门子中国智能基础设施集团可持续发展负责人崔佳宁分别从自身实践出发,围绕“储能助力绿色能源转型”进行对话,就储能起到的作用、储能当前的“卷”、长时储能的发展情况、储能行业出海、未来的发展趋势等多个话题进行了干货满满的精彩分享。
中国碳中和五十人论坛成员、国务院原参事、国家发展改革委能源局原局长、国家能源专家咨询委员会副主任、国家气候变化专家委员会委员徐锭明在圆桌互动时表示,随着人类进入新的电能时代、新的电气化时代、新的电驱动时代,随着中国能源革命的深入,都带来了两大课题,一是储能,二是氢能。其中,储能需要回答“是什么”“为什么”“储什么”“储多少”“谁来储”“怎么用”六大问题。中国要建立科学的储能体系,绿色低碳经济适用,用这种现代化的储能体系,来支撑我国新型的电力系统、新型的能源体系,推动能源革命,确保能源安全,完成“双碳”目标。
青少年决定了未来碳中和目标的实现,因此青少年碳中和实践关乎未来、意义重大。在“践行绿色、零碳未来”——青少年碳中和科普实践汇报点评环节,北京顺义国际学校的王之澳、上海中芯学校的赵晨汐和深圳新哲文院的赵泊钧作为中学生代表,汇报了他们的实践。
绿色经济:新趋势,新机遇
绿色经济是以市场机制为基础,以低碳、环保、可持续发展为目标的经济模式。近年来,随着全球气候变化和环境问题日益严峻,绿色经济已成为全球经济发展的重要趋势。
政策引领,绿色经济蓬勃发展
在政策层面,我国政府高度重视绿色经济发展,出台了一系列支持政策。2016年发布的《构建绿色金融体系的指导意见》明确提出支持绿色企业上市融资;2021年国务院发布的《关于加快建立健全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经济体系的指导意见》强调支持符合条件的绿色企业上市融资;2023年最高人民法院发布《关于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为积极稳妥推进碳达峰碳中和提供司法服务的意见》,为绿色股票相关利益方的权益提供了法律保障。
市场活跃,绿色企业崭露头角
在政策的有力支持下,我国绿色企业上市融资呈现快速增长态势。2023年度,A股新增绿色上市企业39家,首发募集资金501.36亿元,较2022年略有下降,但相较于五年前实现了982.58%的增长。近五年来,绿色上市企业的首发募集资金和增发募集资金规模均呈现爆发式增长,显示出资本市场对绿色产业的强劲支持。
低碳生活:从理念到实践
低碳生活是一种有意识地减少二氧化碳排放,同时关注环保的生活方式。在饮食方面,低碳生活要求尽量避免高热量、高脂肪的食物,而更多地选择蔬菜、水果和全谷类食物。此外,低碳生活还鼓励多步行、多骑自行车,减少机动车的使用,以减少尾气排放对环境的污染。
一位营养师分享了她坚持低碳生活一个月的经历。她通过调整饮食结构,选择低热量、高纤维的食物,成功减重20斤。同时,她还注重环保和健康,减少对汽车的依赖,多走路或骑自行车代步,并关注垃圾分类,减少塑料垃圾的产生。这些小举措看似微不足道,但长期坚持下去,对于环保和健康都有着积极的影响。
政策加码,绿色金融全面升级
近日,中国人民银行联合国家发展改革委等多部门印发《关于进一步强化金融支持绿色低碳发展的指导意见》,提出做好绿色金融大文章,积极支持绿色低碳发展。在主要目标方面,《指导意见》提出,未来5年,国际领先的金融支持绿色低碳发展体系基本构建;到2035年,各类经济金融绿色低碳政策协同高效推进,金融支持绿色低碳发展的标准体系和政策支持体系更加成熟,资源配置、风险管理和市场定价功能更好发挥。
标准体系优化,信息披露强化
优化绿色金融标准体系是当前重点任务之一。《指导意见》提出,推动金融系统逐步开展碳核算,建立健全金融机构碳核算方法和数据库,制定出台统一的金融机构和金融业务碳核算标准,鼓励金融机构和企业运用大数据、金融科技等技术手段为碳核算工作提供技术支撑。制定统一的绿色金融标准体系,加快研究制定转型金融标准。
产品创新,市场活力持续释放
为进一步促进绿色金融产品和市场发展,《指导意见》从推进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建设、加大绿色信贷支持力度、进一步加大资本市场支持绿色低碳发展力度、大力发展绿色保险和服务、壮大绿色金融市场参与主体5个方面提出了具体举措。同时,绿色金融已成为国际交流合作的重要领域。《指导意见》提出,加强国际合作,深化绿色金融合作和推动“一带一路”绿色投资。
风险防范,确保稳健发展
《指导意见》还在强化气候变化相关审慎管理和风险防范、强化组织保障方面提出了相关举措。“《指导意见》进一步强化金融对绿色低碳发展的支持,坚定不移走生态优先、节约集约、绿色低碳的高质量发展道路,始终坚持统筹发展和安全、兼顾长期与当前、激励与约束并重、高标准推动和高水平合作等工作原则。”中国人民银行相关负责人表示。
全国低碳日不仅是推动绿色低碳发展的重要节点,更是社会各界共同参与绿色经济建设的契机。通过政策引导、市场创新和个人行动的协同发力,我们一定能开创绿色经济发展的美好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