狂犬病病毒:WHO带你了解真相
狂犬病病毒:WHO带你了解真相
狂犬病是一种由狂犬病病毒引起的急性传染病,主要通过被感染动物的咬伤或抓伤传播。其症状多样且严重,一旦出现临床症状,几乎无法治愈,病死率接近100%。
狂犬病病毒的结构特征
狂犬病病毒属于弹状病毒科,外形呈典型的子弹状,大小约为180×75纳米。病毒颗粒由外壳和核心两部分组成,外壳为一紧密完整的脂蛋白双层包膜,内含单链RNA。病毒表面具有两种主要抗原:糖蛋白抗原和核蛋白抗原。其中,糖蛋白抗原能与乙酰胆碱受体结合,使病毒具有神经毒性,并能诱导体内产生中和抗体;核蛋白抗原则可使体内产生补体结合抗体和沉淀素,但无保护作用。
全球流行现状与危害
根据世界卫生组织(WHO)的数据,狂犬病在全球150多个国家和地区流行,每年导致数万人死亡,其中40%是15岁以下的儿童。狂犬病主要在亚洲和非洲流行,95%以上的人类死亡病例发生在这些地区。然而,由于病例报告不足,实际的疾病负担可能远高于统计数据。
狂犬病不仅对人类健康构成威胁,还带来了巨大的经济负担。全球每年因狂犬病导致的经济损失估计达86亿美元,这包括了医疗费用、生产力损失以及对受影响家庭的灾难性经济影响。
WHO推荐的防控措施
犬类疫苗接种
狂犬病是疫苗可预防疾病。为犬类接种疫苗是预防人类狂犬病最具成本效益的方法,因为这可以从源头阻断传播。另外,为犬类接种疫苗还能减少对暴露后预防的需求。
对儿童和成人进行犬类习性和预防咬伤教育,是狂犬病疫苗接种规划一个重要扩展,可以降低人类狂犬病的发病率,减轻治疗犬类咬伤的经济负担。
人的免疫接种
有非常有效的疫苗可用于暴露后(作为暴露后预防措施)或暴露前对人进行狂犬病免疫接种。建议从事某些高风险职业的人(如处理狂犬病和狂犬病相关活病毒的实验室工作人员)以及其专业或个人活动可能使其直接接触蝙蝠或其他可能感染狂犬病的哺乳动物的人(如动物疾病控制人员和野生动物管理员)进行暴露前预防。
暴露前预防可能也适用于户外旅行者和居住在狂犬病大量流行但获得狂犬病生物制剂的机会有限的偏僻地区的人。
最新研究进展
近年来,狂犬病的防控取得了重要进展。中国等国家已开始使用新型抗狂犬病鸡尾酒抗体。这种由两株靶向狂犬病病毒糖蛋白不同中和位点的人源化单克隆抗体混合制成的药物,具有起效快、保护效果好等特点。注射后1天内,90%以上受试者血清抗狂犬病病毒中和抗体水平即可达到保护水平;注射后3天内,近100%受试者可获得局部及全身的双重保护。
全球正在努力实现2030年前消除人类狂犬病死亡的目标。这需要各国政府、国际组织和社区的共同努力,通过加强犬类疫苗接种、提高公众意识、改善暴露后预防服务等措施,最终实现这一目标。
狂犬病虽然致命,但完全可以通过疫苗预防。了解狂犬病病毒的结构与传播途径,采取科学的防控措施,是保护自己和他人免受狂犬病威胁的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