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海区生态修复:科学监测引领,系统治理推进
北海区生态修复:科学监测引领,系统治理推进
8月15日是第二个全国生态日,自然资源部北海局在青岛举行2024年全国生态日宣传活动,并首次发布《2023年北海区海洋生态保护修复公报》(以下简称《公报》)。《公报》显示,2019年至2023年,北海区累计修复海岸线300余公里、滨海湿地2.8万余公顷,在提升生态系统多样性、稳定性、持续性方面取得明显成效。
科学监测:为生态修复提供数据支撑
为科学推进生态修复工作,自然资源部北海局建立了系统的监测体系。北海生态中心与监测科研中心保持紧密合作,双方在流域海域生态环境监测评价、支撑渤海综合治理攻坚战、海洋生态系统保护修复、海洋应急监测等方面进行深入交流。
在监测技术方面,北海局采用卫星遥感和现场核查相结合的方式,对海岸带生态状况进行核查。同时,设置了8大类、36项海洋生态预警监测工作任务,逐步掌握典型生态系统家底和演变趋势,有效分析诊断并应对海洋生态压力及风险。
制度创新:构建生态修复监管体系
为确保生态修复项目科学实施,北海局印发了《北海区海洋生态保护修复项目监管工作细则(试行)》。该《细则》在自然资源部印发的《海洋生态保护修复项目监管指南(试行)》基础上,进一步细化了项目申报、实施、验收、后期管护与长期监测评估全过程各阶段的监管要点、技术要求、研判依据。
《细则》特别强调了项目实施科学性、后期管护、生态监测和成效评估、项目验收等方面的监管要求,引导地方加强科学论证,保障修复措施的适宜性,充分发挥生态保护修复资金效益。
实践探索:生态修复项目落地见效
在具体实践中,北海区实施了多个具有示范意义的生态修复项目。以北海市为例,该市在自然资源部调研组的指导下,积极推进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保护修复工程。
滨海国家湿地公园(冯家江段):通过生态修复,有效改善了水环境质量,恢复了湿地生态系统功能,成为候鸟栖息的重要场所。
金海湾红树林生态保护项目:通过种植红树林和修复潮间带,增强了海岸带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碳汇能力。
银滩中区岸线综合整治修复项目:通过沙滩修复和海岸防护工程建设,提升了海岸线的生态功能和景观价值。
合作共赢:构建多方参与的修复机制
为推动生态修复工作深入开展,北海市自然资源生态修复中心与广西地矿建设集团有限公司签署战略合作框架协议。双方将发挥各自优势,在土地综合整治、矿山生态修复等领域开展全面合作。
根据协议,北海市生态修复中心将提供项目技术和人才保障,广西地矿建设集团有限公司则负责项目管理、运营和资金投入。双方将在业务交流、技术支持、资源共享、宣传推广、考察学习等方面展开全方位合作。
成效与展望
《2023年黄河三角洲海洋生态预警监测通报》显示,黄河三角洲海洋生态状况总体趋好,典型生态系统规模逐年扩大。《2023年京津冀协同发展区域海洋生态预警监测通报》也表明,区域海洋生态状况稳定,海草床典型生态系统状况优良。
尽管取得了显著成效,但北海区生态修复仍面临一些挑战。例如,气候变化带来的不确定性、人类活动的持续影响、以及跨区域生态治理的协调难度等。未来,北海局将继续完善监测体系,优化监管机制,推进生态修复项目的科学实施,为实现海洋生态文明建设目标作出更大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