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镇非遗文化节:竹编与蓝印花布的千年传承
乌镇非遗文化节:竹编与蓝印花布的千年传承
1月23日至2月12日,乌镇景区推出“戏出东方·非遗年”主题活动,以“水上年”“非遗年”“科技年”“乌村年”四大板块,为游客呈现一场融合传统与现代的文化盛宴。其中,蓝印花布和竹编作为乌镇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瑰宝,在此次活动中大放异彩。
竹编:千年技艺的传承与创新
在乌镇西栅景区,一家名为竹芸工坊的店铺格外引人注目。这里不仅是竹编工艺品的展示空间,更是省级非遗传承人钱利淮传播竹编文化的基地。
钱利淮出身竹编世家,自幼便与竹编结下不解之缘。他回忆道:“童年时,耳边常伴破竹的‘噼啪’声。大学期间,我开始系统学习竹编技艺,遍访嵊州、安吉等地的老篾匠,学习各地技法。”
作为省级非遗传承人,钱利淮深感责任重大。他不仅在工坊内开设“竹芸·私房课”,邀请竹编爱好者前来学习交流,还积极参与文化特派员项目,通过“指尖艺术展”等活动,让更多人了解竹编文化。
“竹编看似简单,实则需要长时间的练习。但令人欣喜的是,许多零基础的学员经过几小时的学习,就能编织出自己的作品。”钱利淮说。
蓝印花布:千年工艺的现代演绎
在乌镇的另一端,蓝印花布的制作工艺同样吸引着游客的目光。蓝印花布,又称“石灰拷花布”,是我国传统的民间工艺精品,已有上千年的印染历史。
宏源泰染坊是乌镇蓝印花布的重要传承基地,始创于宋元年间。在这里,游客可以亲眼见证蓝印花布的制作过程:从纹样设计、花稿刻制到涂花版、拷花、染色,每一道工序都凝聚着匠人的心血。
“这种花色布料,亲切、自然、清新,加之秀气典雅的蓝白二色,具有鲜明的民间和民族特色,在民间工艺美术中一枝独秀。”染坊的师傅介绍道。
值得一提的是,在此次非遗文化节中,蓝印花布不仅以传统形式呈现,还融入了现代设计元素。在龙形田,占地7500平方米的蓝印花布图案由无数星灯组成,与大型生肖蛇灯、蚕花等元素相结合,展现出传统与现代的完美融合。
非遗文化的传承与创新
乌镇的非遗文化节不仅是一场文化的盛宴,更是一次传统与现代的对话。在这里,游客不仅能欣赏到传统的竹编工艺品和蓝印花布,还能参与体验,亲手制作属于自己的非遗作品。
正如乌镇景区相关负责人所说:“我们希望通过这样的活动,让更多人了解并参与到非遗文化的保护与传承中来,让这些古老的技艺在新时代焕发出新的活力。”
此次非遗文化节的成功举办,不仅展示了乌镇深厚的文化底蕴,也为非遗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探索了新的路径。在乌镇,这些承载着千年智慧的非遗瑰宝,正以全新的姿态,走向更广阔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