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小白 wenxiaobai
资讯
历史
科技
环境与自然
成长
游戏
财经
文学与艺术
美食
健康
家居
文化
情感
汽车
三农
军事
旅行
运动
教育
生活
星座命理

中国人最放不下的食物——酱油,凭什么在我们餐桌上如此重要?

创作时间:
作者:
@小白创作中心

中国人最放不下的食物——酱油,凭什么在我们餐桌上如此重要?

引用
1
来源
1.
http://www.360doc.com/content/24/1031/18/47466189_1138142259.shtml

酱油,这乌黑油亮的清澈液体,不仅构建了华夏的味觉基础,也以独特的滋味沟通时空:既承载着千年文明,更游走于我们的舌尖,成为人们永远追寻、却又近在咫尺的地道之味。

中国之大,一种味道装不下。同样是酱油,在时光与风土的孕育下,有了无数面孔类似、内里却截然不同的身影。在北方人眼里,酱油可能只是“酱油”,最多分个生抽、老抽;但对南方人而言,酱油及其衍生品的庞杂程度,足以令他们自信满满,吃出一种文化高度

生抽 老抽 只是酱油中的两个大类
以它们为基础,可衍生出N种调味酱油
中国厨师,一桶酱油打天下。无论是家中的红烧肉、卤猪蹄,还是餐馆里的葱烧海参、响油鳝糊,再到主食界的干炒牛河、酱肉包,以及远赴海外的甜酸肉、三杯鸡……这生命之水,就这么点开了中华美食的穴道,打通了百味的任督二脉,让我国的饮食文化璀璨于世

南北方的味觉差异,从厨房就能看出端倪。比如,你说一句“放点酱油”,北方人可能会拿出生抽,南方人则会问你:“放哪一种?”

北方人的厨柜,醋通常是大桶装,酱油可能只有几瓶;南方人则是反过来,醋只有几瓶(甚至很小),酱油种类却是琳琅满目,瓶身上写着:蒸鱼豉油、香菇生抽、海鲜酱油、凉拌生抽、酱油膏、肉酱油……而且,最常用的那一款,一定是超大桶装

最早的酱油诞生于北方,而且是极为贵重的皇家之味。上古典籍《周礼》中最早记载当时的人们就用鱼、虾、肉、谷物等原料,经过一系列的处理,做成“醢”(hǎi),也就是肉酱

最早的酱油 和鱼露很像
只不过,肉酱本就珍贵,肉酱油自然更加贵重,当时只有王公贵族能享用。后来,黄豆逐步替代了肉类,成为酱油之主。两汉时期,中国人就已经开始用大豆做酱。东汉王充所著的《论衡》是现存最早的记载豆酱的文献。

古代制作大豆酱的技艺,与今天并无两样。北魏贾思勰写的《齐民要术》中,记载了当时豆酱的制作工艺,先把黄豆蒸熟,再加入菌种、盐和香料,放缸里发酵成酱,过滤后便是清酱。

《齐民要术》中还记载了一种制酱方法,不加盐,只加盐水,最终的成品是一种半液体的酱。再进行过滤,滤出的汁水便是酱油的前身

到了宋代,酿造工艺继续改进,由黄豆制成的酱油,已是鲜味十足;它彻底替代肉酱油,成为了中国人的日常调料。南宋林洪所著的《山家清供》中,数种菜肴的制作,均有使用“酱油”作为佐料的记载,比如“山家三脆”:嫩笋、小蕈、枸杞头入盐汤焯熟,用香熟油、胡椒、盐少许,酱油滴醋拌食……

晒酱油
明清时期,酱油已经成为了常见的调味品,一些我们耳熟能详的调味品老字号也诞生于这一时期,比如广州的致美斋,北京的六必居等等。如今,酱油更随着酿造工艺演进,有了诸如蒸鱼豉油、草菇老抽等多种身份。结合各地自然条件在酱油的制造和使用上,南北方也有不小的差异。

**北方干燥,适合固态低盐发酵法,以室内保温取代日晒,少放盐、控制发酵速度,有利于大规模生产,口感比天然发酵的同类清淡些。**
南方湿热,酿酱油通常是天然发酵法:黄豆蒸熟后,加入面粉制曲,再加入高浓度盐水、日晒半年左右,成品酱油更浓醇,生抽、老抽等都属于这一工艺下的产物。

酱油在发酵好后,会抽提出浸出液,第一次抽出的叫头抽油,然后拿原料继续去发酵,第二次抽出的是二抽油,第三次抽出的便是三抽油。将它们按比例混合,得到的便是生抽酱油头抽油的比例越高,生抽的品质也就越好。一般生抽用于凉拌、炒菜的调味,或是直接蘸食

将酱油近一步加工浓缩,得到的便是老抽。相比于生抽,老抽的颜色更深,黏度更大,适合给菜肴上色。

生抽和老抽
酿造酱油,天时地利极为重要。好的酱油产地,需要气候湿暖、光照充足,才能让黄豆充分发酵,使酱油更香醇;水和食盐资源也很重要,最好是沿海地区(海盐与自然降水)或盐矿分布区(井盐与河水),加上充足的黄豆供应(交通便利),才能酿出好酱油。

于是,珠三角、长三角、川渝一带,成为了现代中国酿造酱油的主力地区,更成就了中国酱油的“三油鼎立”局面。这,也构成了南方人坚定的“酱油自信”

没错,这就造就了南方人特爱吃酱油,而且讲究起来毫不含糊。我们先去一趟上海,“老抽”“生抽”又被称为“红酱油”“白酱油”,它们一起创造出草头圈子、红烧肉等等知名本帮菜。上海人喜欢开洋葱油,香葱与生抽熬制,加入烧透的海米(开洋),与面条一起拌食。扬州人好用虾籽酱油,配面或馄饨,都能鲜掉牙。南京人则将数种酱油混合熬煮,配上熟猪油,直接香气四溢,你不掉口水都不行。

紧邻上海的浙江,酱油又有了新的感觉。很多烟熏、酱汁有关的菜品都离不开酱油,比如酱鸭、酱香肠、盐卤等;这里的人,除了爱酱油的,更爱酱油的

到东南沿海的厦门,闽南人吃海鲜,最讲究一个“鲜”字,很多鱼最好的陪衬就是酱油,酱油的咸香被水稀释渗入鱼肉,恰到好处地提味,把鲜味吊出来,当地称之为“酱油水”;粤菜里,酱油更是必不可少的调味品,肠粉、白灼菜心、碟头饭、清蒸鱼、酱鸡,这些美食在上桌前,都会浇上一勺经过特殊调制的酱油,甚至荔枝、芒果、西瓜等水果,也能用来蘸酱油;

川菜以调味见长,这也给了酱油极大的发挥空间,川菜中酱油大多用于调色、提鲜,比如麻婆豆腐、红烧肘子等,各种蘸碟蘸水也少不了酱油;

甜酱油是云南菜不可缺少的调料,也是滇味的来源之一。甜酱油是在咸酱油的酿造工艺之后加入麦芽糖、茴香籽、八角、草果的提取物。

汪曾祺先生念念不忘的昆明小西门马家牛肉馆的牛肉,就是要蘸着甜酱油吃才有那个滋味

在中国辽阔的土地上,从北到南,料理方式和饮食习惯都有不小的差异,但对于酱油的爱,却是共通的。在东北,酱和酱油是日常餐桌的必备,猪肉炖粉条、小鸡炖蘑菇这些东北特色,都不开酱油调色调味;

无论在哪一个地方菜系中,酱油都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它可以料理山珍海味,也可以陪伴穷人咽下什么都没有的白饭。非要说吃酱油有什么禁忌的话,就是含盐太高,别吃太多

数千年以来,我们将酱油扩展成了既鲜味充盈,又错综复杂的文化世界。这个世界上最美妙的味道之一,就是在爆炒时滴入酱油,酱油中的物质遇到高温,瞬间发生美拉德反应,这时候锅中迸出的香气,令人迷醉。

酱油,我们放不下。它就这样默默无闻,沉淀着平民百姓的小幸福。它甚至有了新的文化隐喻。早年间,我们还有帮家里打酱油的回忆:拎着空瓶子,到店里排队,看着黑亮黑亮的酱油,顺着漏斗流进瓶里;重点是,你要多少,店里就给你打多少,剩下的钱可以买小零嘴,开心得很呢。

如今,“打酱油”已经成为网络热词,曾经光着脚丫、拿着空瓶到杂货铺打酱油的人,早已为人父为人母,这些画面都已成为一代人成长的记忆。

千万别小看了酱油。它无比重要,既是家的味道,更是中国的味道

© 2023 北京元石科技有限公司 ◎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4294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