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些家族文化,你还知道吗?
这些家族文化,你还知道吗?
在中国古代社会,家族文化占据着极其重要的地位。从族长到家长,从家法到宗祧继承,这些家族制度不仅规范了家族成员的行为,也维系着整个社会的秩序。本文将为您详细介绍这些家族文化中的重要概念。
族长
族长是掌管宗族事务的人,一般由长房长子或长孙担任。他们对违反族规或封建道德的族人有惩治乃至生杀大权。《仪礼.士丧礼》记载:“族长位卜,及宗人吉服立于门西东面南上。”郑玄注释道:“族长,有司掌族人亲疏者也。”《儒林外史》第六回中描述了族长严振先的处境:“族长严振先,乃城中十二都的乡约,平日最怕的是严大老官,今虽坐在这里,只说道:‘我虽是族长,但这事以亲房为主,老爷批处,我也只好拿这话回老爷。’”《红楼梦》第四回也提到:“虽说贾政训子有方,治家有法,一则族大人多照管不到这些;二则现在族长乃是机房珍,彼系宁府长孙,又现袭职凡族中事自有他掌管。”
族正
族正是清代设立的一种职务,凡是有聚族而居的地方,就会选择族中有声望的人担任族正,负责劾查本族中的不良分子。这是统治阶级利用宗族实行统治的措施之一。《清会典事例.户部.保甲》记载:“又议准聚族而居、丁口众多者,择族中有品望者一人立为族正,该族良莠责令查举。”
庶姓
庶姓有两层含义:
- 异姓。相对于天子或诸侯同姓者而言,异姓中又分为有亲和无亲两类。《周礼.秋官.司仪》记载:“诏王仪,南乡见诸侯,土揖庶姓,时揖异姓,天揖同姓。”郑玄注释道:“庶姓,无亲者也。”《左传.隐公十一年》记载了滕侯和薛侯的对话,其中薛侯自称为“庶姓”,而滕君与周天子同姓。
- 指同姓中五世亲尽无服者。《礼记.大传》记载:“庶姓别与上,而戚单于下,婚姻可能通乎?”
家长
家长是一家之长,在宗法社会里,家长在家庭中主宰一切,包括财产的拥有与支配、子女婚姻的决定等。封建法典维护家长的权威,家长对子女、妾、奴婢甚至握有生杀的大权。《墨子.天志上》记载:“恶有处家而得罪于家长,而可为也?”《诗.周颂.载芟》“侯主侯伯”毛传:“主,家长也。”孔颖达疏:“《坊记》云:家无二主。主是一家之尊,故知主家长也。”《礼记.内则》详细描述了子女对父母的孝顺行为,包括在父母面前的言行举止、对待父母过失的态度等。《宋刑统》中还规定了对祖父母、父母的处罚标准,以及子孙违犯教令时的处理方式。
家法
家法有两层含义:
- 封建家长的治家之法。家庭成员及婢仆若有违背,家长得依法惩治之。《宋书.王弘传》记载:“凡动止施为,及书翰礼仪,后人依仿之,谓为王太保家法。”
- 封建家长对子女奴婢施行体罚的刑具。《醒世恒言.白玉娘忍苦成夫》记载:“张万户听了,心中大怒......教左右快取家法来,吊起贱婢打一百皮鞭。那玉娘满眼垂泪,哑口无言。众人连忙去取索子家法,将玉娘一索捆翻。”
嗣子
嗣子也有两层含义:
- 嫡长子而作继承人者。《汉书.高后纪》记载:“今欲差次列侯以定朝位,臧于高庙,世世勿绝,嗣子各袭其功位。”
- 因无子而以他人子为嗣,其子也称嗣子。
兼祧
兄弟数人中,如果其中一个没有儿子,便让另一个兄弟的儿子继嗣两房,叫做兼祧。清俞樾《俞楼杂纂.丧服私论.论独子兼祧之服》记载:“一子两祧,为乾隆间特制之条,所谓礼以义起也。道光间议定服制,大宗子兼祧小宗,则为所生父母斩衰三年,而为兼祧父母齐衰不杖期。”
宗祧继承
宗祧继承是根据血缘与辈份关系而续承宗庙世系的制度。宗祧继承限于嫡长子,无嫡长子则由嫡长孙长子继承,无庶子或庶孙,方可于同宗中找昭穆相当(辈份相当)者立嗣。宗祧继承涉及遗产继承,有宗祧继承权者有财产继承权,但有财产继承权者不一定有宗祧继承权。《清会典事例.刑部.立嫡子违法》记载:“无子者,许令同宗昭穆相当之姪承继,先尽同父周亲,次及大功小功缌麻。如俱无,方许择立远房及同姓为嗣。若立嗣之后却生子,其实产与原立子均分。并不许乞养异姓为嗣以乱宗族。立同姓者亦不得尊卑失序,以乱昭穆。”
过继
过继也称“继”,指自己没有儿子,收养同宗之子为后嗣。也指入养父之家为其后嗣。《晋书.宗室传.彭城王紘》记载:“紘字伟德,初封堂邑县公。建兴末,元帝承制,以紘继高密王(司马)据。”《红楼梦》第九一回描述了夏三的过继经历:“那夏三道:‘前月我妈没有人管家,把我过继来的,前日才进京。今日来瞧姐姐。’”《清史稿.德宗本纪一》记载了同治帝的继位过程:“[同治]十二月癸酉,穆宗崩,无嗣。慈安皇太后、慈禧皇太后召惇亲王亦宗......传懿旨,以上继文宗为子,入承大统,为嗣皇帝。”《清会典事例.刑部.户役》规定:“情愿过继者,取具两姓族长人等。”
这些家族文化,你还知道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