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报恩寺塔:从“世界第八大奇观”到文化遗产新地标
大报恩寺塔:从“世界第八大奇观”到文化遗产新地标
在南京城南的长干里,一座被誉为“世界第八大奇观”的琉璃宝塔,曾以其璀璨的光芒照亮了中国古代建筑史的辉煌篇章。这座始建于明永乐年间的南京大报恩寺塔,不仅是中国古代建筑技术的巅峰之作,更是中外文化交流的重要见证。
千年古刹,九层琉璃
大报恩寺的前身可追溯至东吴赤乌年间(公元248年)的建初寺,是中国南方第一座佛教寺院。历经晋、南北朝、唐、宋、元等朝代的变迁,至明永乐十年(1412年),明成祖朱棣为报父母之恩,在原址重建大报恩寺,并敕建九层琉璃宝塔。这座塔高近百米,全身覆盖五彩琉璃瓦,镶嵌着数以万计的琉璃构件,在阳光下熠熠生辉,被誉为“天下第一塔”。
然而,这座辉煌的宝塔在太平天国时期被毁,仅存遗址。2007年至2010年,经国家文物局批准,南京市考古工作者对大报恩寺遗址进行了系统挖掘,为遗址保护和文化展示提供了宝贵的考古学基础。2015年,大报恩寺遗址公园正式对外开放,以全新的面貌展现在世人面前。
文化交融,中外闻名
大报恩寺塔不仅是佛教文化的象征,更是中外文化交流的见证。17世纪后半叶,荷兰画家约翰·尼霍夫将大报恩寺塔介绍至欧洲,西方人称之为“南京瓷塔”,将其视为中国文化的标志性建筑。丹麦童话作家安徒生也在其作品《天国花园》中专门描述了这座神奇的宝塔。
作为明代金陵三大寺之首,大报恩寺塔见证了世界文明的交流互鉴。帝王将相、文人墨客、高僧大德、外国使节等,在此谱写了辉煌壮丽的篇章,展现了中华文明的连续性、统一性、包容性、创新性及和平性。
古今交融,创新传承
2015年,大报恩寺遗址公园对外开放,以全新的方式展现这座千年古刹的文化魅力。遗址公园并没有在原址上复建琉璃塔,而是通过现代科技手段,如灯光和影像虚拟技术,展现了佛教历史文化,为游客带来了全新的沉浸式体验。
2023年,大报恩寺遗址博物馆全年接待游客超140万人次,全年无休且周一不闭馆,夜间开放时间超过60天。博物馆还推出了多项创新举措:基于大数据技术构建的知识图谱应用,基于文博大模型研发的智能馆长,以及全国首个全真互联元宇宙博物馆空间,让游客可以通过VR眼镜一键穿越回到600年前,亲身体验明代大报恩寺的盛况。
文化新地标,未来可期
大报恩寺遗址博物馆于2024年获评国家一级博物馆,这是对其在文物遗址保护、文化遗产数字化与传统文化传承创新等方面工作的高度肯定。博物馆通过举办各类文化活动和研学项目,如春节金陵纳福地、清明传统古礼、五一“有·轻松”遗址奇愈·晒晒大会等,以及历史互动剧《神奇百戏:宝塔传奇》等自有IP剧,使博物馆成为学校教育的延伸,讲述“交往、交流、交融”的时代新故事。
大报恩寺塔,这座承载着千年历史的琉璃宝塔,如今以全新的面貌矗立在南京城南。它不仅是历史的见证,更是文化的传承地。在这里,古老与现代交汇,传统与创新融合,仿佛在讲述着一段永恒的旅程。作为文化遗产的新地标,大报恩寺塔将继续在历史的长河中熠熠生辉,成为连接过去与未来的桥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