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次长沙会战:中国抗日战争的转折点
第一次长沙会战:中国抗日战争的转折点
1939年9月,抗日战争进入相持阶段的关键时刻,一场决定性的战役在湖南北部爆发。这场被称为第一次长沙会战的战役,不仅是中国军队在正面战场的首次重大胜利,更是中国抗战信心的重要转折点。
战役背景与双方准备
1939年,日本为打破中国持久抗战的策略,集中10余万兵力从赣北、鄂南、湘北三个方向向长沙发起进攻。中国第九战区代司令长官薛岳指挥24万余人,采取"后退决战、争取外翼"的方针,准备在长沙附近与日军展开决战。
天炉战法的运用
薛岳根据湖南的地势特点,创新性地提出了"天炉战法"。这一战术的核心是在预定作战地区构建纵深网形据点式阵地,通过伏击、诱击、侧击、截击、尾击、堵击等手段,逐步消耗敌军力量,最后在决战阵地使用优势兵力进行反击和反包围,达到歼灭敌军的目的。
具体到第一次长沙会战中,薛岳充分利用了岳阳至长沙150公里铁路沿线的地形优势,以新墙河、汨罗江、捞刀河、浏阳河这四条横跨的河流作为天然屏障,部署了7个师的主力部队,加上幕阜山上的游击力量,形成了一个庞大的防御体系。
战役关键节点
9月14日,日军101师团和106师团从江西北部向西进攻湖南,但在高安、黄沙桥等地被国军成功阻击,被迫向东撤退。
9月21日,日军第33师团从鄂南方向发起进攻,但在通城、大沙坪地区遭到国军顽强抵抗。
9月27日,杨森率领的27集团军在南楼岭、白沙岭一带成功阻击日军,击毙日军一名高级指挥官,并缴获了日军的作战地图,及时调整了防御部署。
决战时刻
10月初,日军主力在空军掩护下强渡新墙河,突破中国军队防线。薛岳指挥部队有计划地退入公路和铁路两侧附近山区,对日军实施侧击和夜袭。同时,中国军队在长沙城内构筑坚固工事,准备与日军进行巷战。
10月9日,中国军队第195师恢复到进占鹿角、新墙、杨林街之线,日军陆续退回新墙河以北地区。至10月14日,双方恢复战前态势。
战役结果与意义
第一次长沙会战以中国军队的胜利告终。据中方资料,此役毙伤日军3万余人,俘虏4000人。这场胜利不仅打破了日军不可战胜的神话,也极大地鼓舞了中国军民的士气。
更重要的是,第一次长沙会战的胜利在国际上产生了深远影响。它向世界展示了中国军队的战斗力,为中国在国际事务中争取到了更多的话语权,为后续的国际援助奠定了基础。
第一次长沙会战是中国抗日战争中的重要里程碑。它不仅是中国军队在正面战场的首次重大胜利,更是中国军民团结一心、共同抗敌精神的体现。这场战役的成功,为中国最终赢得抗日战争的胜利奠定了坚实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