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伊高铁:穿越极寒的钢铁巨龙
哈伊高铁:穿越极寒的钢铁巨龙
哈伊高铁,这条穿越东北林海雪原的钢铁巨龙,正在中国最北端的黑土地上蜿蜒前行。作为我国“八纵八横”高铁网的重要组成部分,哈伊高铁全长318公里,设计时速250公里,沿途设哈尔滨、绥化南、铁力、伊春西等9座车站。然而,在这片极寒之地建设高铁,绝非易事。
极端气候的挑战
哈伊高铁所处地区全年温差近70度,冬季最低气温可达零下47度,夏季平均温度则在20度左右。这种极端的气候条件,给高铁建设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挑战。
在这样的环境下,普通的施工方法根本无法适用。混凝土在低温下无法正常凝固,钢材在极寒中变得脆弱易裂,而冻土的不稳定性更是让工程难度倍增。面对这些难题,建设者们没有退缩,而是迎难而上,用智慧和汗水攻克了一个又一个技术难关。
创新的破冰器设计
在呼兰河特大桥的施工现场,一个创新的破冰器设计引起了人们的关注。传统的破冰器采用钝角设计,效果并不理想。项目总工程师任广聆带领团队反复试验,最终将桥墩与冰凌的接触面调整为锐角,并采用混凝土与墩身统一浇筑。这种设计不仅减少了受力面积,有利于分流冰块,还提高了整体结构的稳定性。
智能化保温棚的突破
在庆安制梁场,一项创新技术正在改变传统的施工方式。项目部搭建了16个智能化保温棚,通过智能温控器保持棚内温度在10摄氏度以上,确保混凝土在适宜的环境中凝固。这种“温室”式的施工方法,让制梁工作在寒冷的冬季也能正常进行。
混凝土加热技术的应用
为了保证混凝土的质量,项目部采用了先进的加热技术。他们使用热风炮加热混凝土中的沙子和碎石,用50摄氏度的温水搅拌,确保混凝土温度达到10摄氏度以上。在运输过程中,罐体被棉被和保温棉严密包裹,防止热量散失。
施工工艺的优化
在安邦河特大桥的施工现场,工程师赵宇翔创新性地使用破碎锤来破除冻土,将原本7小时的打桩时间缩短到4小时。他们还优化了施工顺序,将两排桩改为三排桩,提高了施工效率。为了保护黑土地,他们还专门设计了表层黑土剥离保护方案,确保施工结束后能够复垦。
智能化施工的探索
在桥梁预制过程中,项目部引入了智能化张拉设备。通过创新预应力和伸长值计算公式,技术人员只需在电脑上输入参数,就能快速准确地完成计算,避免了人工计算的繁琐和误差。这种智能化施工手段,不仅提高了工作效率,还保证了施工质量。
未来的展望
哈伊高铁的建设,不仅是一次技术的突破,更是一次精神的洗礼。建设者们用智慧和汗水,攻克了一个又一个世界级难题,为我国高铁建设积累了宝贵经验。这条穿越极寒之地的高铁,将成为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的新引擎,为区域发展注入新的动力。
目前,哈伊高铁的建设正在稳步推进。铁力站改建工程已经完工并投入使用,永兴呼兰河特大桥的关键连续梁也已合龙。预计全线建成后,哈尔滨至伊春的列车运行时间将从现在的7小时左右缩短至2小时左右,极大便利沿线居民出行,并促进区域经济发展和旅游资源开发。
哈伊高铁的建设,是中国高铁技术实力的又一次展现。它不仅体现了中国基建的实力,更展现了中国人不畏艰难、勇于创新的精神。这条穿越极寒之地的高铁,必将成为中国高铁建设史上的一颗明珠,照亮中国铁路事业的未来。